张雪梅名中医工作室创立“止血修络”论

发布时间:2022-06-13 10:03  点击数:

张雪梅名中医工作室专注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学术上不囿于传统认识,主张衷中参西,不断创新中医理论。在长期总结张雪梅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与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止血修络”理论,认为关于“修络护脉、修复组织”是中医止血功效的微观表现之一。所提出的止血类中药具有修络护脉、修复组织的创新观点,认为宏观上的止血凉血功效,是缘于微观下止血类中药修复组织与血管结构功能而产生的表象,也在团队的长期临证与科研中得到了印证。对中医止血理论的微观认识和扩展功效的延伸认识,及其以此观点为基,辨证应用地榆的临床经验,以飨同道。

中医止血理论用于修络护脉的现代延伸

《灵枢·卫气失常》曰:“血气之输,输于诸络。”络脉为气血汇聚之处,可约束气血运行。“百病入络”“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等诸多理论都说明了络脉之伤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灵枢·百病始生》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络脉分为气络和血络,其中气络以运行经气为主,血络以运行血液为主,以提供器官营养。从其功能与解剖结构来看,络脉与现代医学所述的中小血管、微循环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本文所论述的“止血修络”理论即基于血络的生理、病理之上。

“络脉之伤重”可表现出久病入络,络脉破损导致渗血或大出血,可以由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白血病导致,重度的络脉损伤还有血栓形成等。而轻度的络脉之伤,包括有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或动脉有溃,或有斑块,或有夹层,或有动脉瘤等,或表现凝血机制障碍等。重度之络伤为轻度之渐,认为各类疾病、各器官功能紊乱或缺损大多起源于络脉管的损害,包括内皮功能损害,在临证中时时不忘保护脉管组织及其功能。

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经验中,通过“援物比类、心法和顿悟、试探和反证”归纳总结中药的功效分类,大多从整体与宏观观察出发。而止血药之所以归纳为“止血”之类,表征上可以止血;而从现代医学微观角度理解,或可能有保护修复血管之功,也可能作用靶点为血液系统。既然可以治疗络脉之“伤重”,为何就不能早期干预络脉之“伤轻”?把防治前移,截断疾病进展。从“传统之说——见血止血”,再到“扩展之说”,从宏观到微观探寻止血药中的诸多代表药,如止血之圣药 ——“生地榆”,扶正止血——“仙鹤草”,止血活血——“三七”,凉血止血——“槐花、大蓟、小蓟”,燥湿止血——“李根皮”等。这些药物从宏观上可以修复络脉之重伤(出血),另外,从大量的药理实验报告证实,微观上它们有保护组织与血管的功能。所以,认为这些药物具有修复络脉之功。从临床经验上也发现有托毒生肌、修复组织,甚至修复骨髓之功。基于络脉理论与百病入络的基本观点,创新性地提出,止血类中药的“修络护脉”功能具有广泛的临床用途,每于方中进行配伍以提高中药疗效。以下以止血类代表药“地榆”为例,介绍基于该理论的遣方用药经验。

地榆的功效

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为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入药,性微寒,味苦酸涩,归肝经与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消肿、培清养阴,解毒敛疮之功。地榆根茎成分具有广泛药理作用,如凝血、止血、抗肿瘤、修复受损器官、抗菌消炎、抑制多种致病微生物、抗氧化、保护骨髓、升白等。现代用于治疗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痔漏、血痢、金疮灼伤、湿疹、崩漏、痈肿、狂犬病、蛇咬伤、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等疾病。对地榆的功效确有心得体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认为一般应用生地榆,不提倡灰制,灰制长期应用有毒;对于消化道吸附解毒、紧急止血可以考虑灰制。

止血类代表药“地榆”的临床应用

在其编著的《中医簇药学》中,引入《史记·独断》言“律中太簇,言万物始簇而生”,提出“簇药对”是其组方中的单元,是组方的“基因芯片”,每个方剂由1个或1个以上的簇药对组成。其临证处方时十分重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予地榆为主的相应簇药对以“止血修络”,并广泛运用于对血液系统疾病、肺部炎症、肿瘤、月经不调、动脉硬化、消化道溃疡和多囊肾等的临床治疗中。

如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认为其所表现的出血诸症多因于七情过极、感受风热燥外邪、饮食不节、劳倦体虚、久病热病等所致,其不循经之血均为溢血,或发展至瘀血。其治可随症配伍以地榆为主药的具有“止血修络”之功的簇药对(生地榆、仙鹤草、槐花、大蓟、小蓟、三七),再分别针对病因辨证,予补气阴、活血化瘀、补脾肾、宣畅三焦、祛寒温阳、清热解毒等法治疗。认为,在治疗原发病因之时,修复络脉为其关键,可配伍或独立应用止血簇药对为临证基础方,并指出地榆具有凉血止血、修复受损络脉、保护骨髓之功,每每大剂配伍可稳定病情,甚至改善血液指标。

肺部磨玻璃影(GGO)病变多为炎性肉芽肿或腺瘤增生、原位癌、微浸润或浸润性腺癌所致。认为,地榆有抗增殖、抗炎作用,可以其为主组成簇药对(生地榆、仙鹤草)对GGO进行积极的中药干预,以奏凉血软结、清利湿热之功。如湿气为主者合用三仁药对(薏苡仁、桃仁、冬瓜仁)宣畅三焦祛湿热,如热毒为主者合用三黄药对(黄芩、黄柏、黄精)清热燥湿,如湿毒为主配伍金钱草、鬼针草、马鞭草等簇药对利湿解毒,筑墙合围,增强合力。

地榆凉血解毒,具有抗肿瘤、抗增殖作用,常用簇药对(生地榆、仙鹤草、莪术、蛇舌草、三七)为基本方配伍,认为此药对具有解毒凉血、托毒生肌、软坚散结的作用,止血与活血并用,一止一活,相得益彰,可入血分,与蛇舌草相伍解毒,可祛气分、血分之瘀热毒,散开郁热,给邪出路。常与青草药配伍使用,如湿毒明显的肝癌,酌加猕核桃根、白毛藤、半枝莲、半边莲;辨证为痰湿毒的肺癌,酌加重楼、浙贝母、川贝母、吴大风草;湿毒下注的肠癌,常与椿根皮、李根皮、槐花配伍。考虑止血药如地榆入血分,解毒散结,其抗增殖、抗肿瘤之功可能与目前西药类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有类似之功,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协助调经之功

月经不调,或因于肾虚、血瘀、气血不足,气滞,或因情绪外邪,或因于年龄因素,在针对病因基础上,常配伍簇药对(生地榆、仙鹤草、当归)应用于月经量多或量少,辨证血虚合用四物汤,肾虚合用大补元煎,脾虚合用六君子汤等。此簇药中的当归可以调经,作用靶点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而地榆靶作用则是抗增殖及修复受损子宫内膜与血管,又可制约当归的活血功能,不致出血量增多。此配伍方经常表现立竿见影的疗效。

3.5  抗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学说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学说,炎症可引起损伤应答。而中医学也有学说认为动脉硬化为热毒所致。近年来,炎症学说重新被强调。而认为中药除了活血外,凉血解毒之品如地榆也可以抗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修复受损络脉,防治动脉硬化。如气虚血瘀证候的则应用活血凉血止血、益气养精方剂,配伍使用生地榆,与簇药对二黄(黄芪、黄精)益气养精,簇药对(丹参、红花、川芎)活血通络,用于防治动脉硬化。

3.6  抗皮肤烫伤、皮肤溃久不合

烧烫伤易引起瘢痕、挛缩畸形、功能障碍。地榆含有鞣酸等多种成分,可收缩毛细血管,收敛止血、消肿止痛,减少渗出、抗微生物病菌,促进上皮修复新生。因此,地榆经常用于整形科的复方烫伤制剂,研究发现其通过多靶点、多成分、多通路的药物网络发挥疗效。常用生地榆、三七、冰片簇药对收敛保新、托毒生肌,如热毒湿重者配伍簇药对三黄(大黄、黄柏、黄芩)的提取物外用,促进皮肤修复;也应用于其他原因的皮肤溃久不合者,每每取效。

3.7  抗胃、十二指肠溃疡、结肠溃疡

常在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平胃散等方剂中配伍生地榆、白及、瓦楞子簇药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因于湿热则合用半夏泻心汤,因于血瘀则合用血府逐瘀汤,因于脾胃肝失调合用小柴胡汤,在此治疗上,酌加此药对可修复伤络、收敛脏腑疮口,托毒生肌,加速溃疡愈合。也可配合制酸护胃、抗幽门螺旋杆菌等治疗。而结肠溃疡则用生地榆、仙鹤草、椿根皮簇药对收敛生肌,在辨证基础上配合白头翁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清毒活血之品,一活一止,合力解毒托毒生肌、利湿热功效。

3.8  抗肺曲霉菌病、结核等

生地榆具有抗痨、抗肺曲霉菌病的作用,取其之解毒凉血功效,也有托毒生肌、修复受损组织功能,配伍应用于结核疾病、霉菌性肺炎,取得较好的疗效,一举双得。气虚明显者合用簇药对二黄(黄芪、黄精)扶正,肠道湿热明显者合用簇药对(白头翁、夏枯草)清利湿热,毒蕴久者合用簇药对(蜈蚣、全蝎)攻毒,阴虚内热者合用簇药对(地骨皮、青蒿)凉血退蒸降火。

3.9  延缓多囊肾进展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缺少有效药物,严重时表现肾出血、肾衰等。认为此证候与地榆药证相合,又有我们实验室关于地榆抗人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WT9-12)增殖实验支持,常予地榆、三七、莪术、蛇舌草配合益肾补脾祛浊活血之品,应用于延缓多囊肾进展,为先治未发病之法。因于脾虚湿浊者合用李氏清暑益气汤,血瘀明显者合用王清任的解毒活血汤,气阴不足者合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或因肾虚湿浊者合用六味地黄丸等等。

相关内容发表于《中医药通报》 202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