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教授分期分型论治慢性肾脏病(CKD)1-5期的经验

发布时间:2022-06-13 10:12  点击数: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K/DOQI专家组提出了CKD的概念,并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将CKD分为了1-5期,旨在加强对本病的早期认知和重视,促进早期防治和干预。CKD1-5期是一个进行性加剧的病理过程,不同的分期,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程度差异很大,张雪梅教授临床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师认为应根据不同时期的证候特点,分期分型论治。

CKD1-2期的患者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可表现为GFR的轻度下降,血肌酐可正常或轻度升高,究其本质,脾肾不足是其病理基础,可出现湿阻、络瘀等病理产物。对于CKD1-2期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调理,常常选用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太子参、丹参、川芎、杜仲、菟丝子、黄精等组方,酌加清化湿浊之品,如茵陈、白扁豆、土茯苓等;或活血通络之品,如红花、桃仁等。

CKD3-4期是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关键期,也是治疗的关键期,发展至此阶段多病程迁延,存在阴阳失调,湿热浊邪化毒,瘀毒互结,临床上可见血肌酐呈进行性升高趋势,肾小球滤过率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张师认为此时单纯补益或补益太过,体内浊毒非但不能驱除,反而导致滞留,更伤正气。故主张用药上补阴补阳都不可过剂。扶正固本实为重要,但邪实不去正气难复,故还应注重活血化瘀及通腑泻浊法的应用。对于此期患者的治疗,主张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保留灌肠,同时张师将CKD3-4期临床辨证分为三型:(一)脾肾亏虚,浊瘀蕴毒型;(二)脾肾阳虚,瘀毒内蕴型;(三)阴虚阳亢,湿热蕴毒型;其中尤以脾肾亏虚,浊瘀蕴毒型为多见。常用药物有黄芪、黄精、蝉花、党参、山药、山茱萸、土茯苓、丹参、川芎、桃仁、煮半夏、白术、紫苏等。随证加减:以肢肿、尿少等水湿泛滥症状为主者,酌加大腹皮、玉米须、赤小豆;以口中异味、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湿热内盛症状为主者,酌加茵陈、白扁豆、白花蛇舌草;以大量蛋白尿、少气懒言、水肿等中气下陷症状为主者,酌加升麻、桑螵蛸,并黄芪加倍;以畏寒肢冷、舌质不温、男性性功能减退等肾阳亏虚症状为主者,酌加淫羊藿、菟丝子、杜仲、巴戟天;以纳差、胃脘痞满,食后更甚等脾胃亏虚症状为主者,可酌加茯苓、厚朴、枳壳、内金。以头晕、头痛、顽固性高血压等肝阳上亢症状为主者,酌加钩藤、菊花、夏枯草。

若病情发展至CKD5期则是以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兼有浊毒内盛为主,此期病情危重,张师认为“存得一分胃气,便留一分生机”,中药应以时时顾护胃气为要,兼顾调补气血、平衡阴阳。常用药如黄芪、明党参、紫苏、姜半夏、山药、白术、红花、牡丹皮,淫羊藿、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等。此期患者如果已经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此时体内邪毒已有出路,张师认为此时无需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张师根据CKD1-5期是一个进行性加剧的病理过程,不同的分期,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程度差异很大,采取分期分型论治。张师重视CKD3-4期在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此期治疗原则应以健脾和胃,补益肾元,平和阴阳为主,同时还注重活血化瘀及通腑泻浊法的应用,经常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的方法,灌肠方以攻邪泄毒为主,泄浊排毒非一日之功,将大黄、蛇舌草、蒲公英之类苦寒伤胃,但有解毒功效的药物,通过保留灌肠的方法,以达扬长避短之功。

相关内容发表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