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些困扰?
有急事却突然有了便意且无法忍耐;吃了冷辣生鲜等食品后,马上拉肚子;进入空调房间肚子就开始不舒服……
多数人并没有把这些症状当回事,往往简单地将其归咎于肠胃不好。殊不知,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源于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目前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0%~15%,西方国家的发病率约10%~30%。该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情绪障碍,如典型性焦虑或抑郁等。患者会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腹胀腹痛反复发作等症状,进餐后症状加重,排便后缓解。
肠易激综合征分型
从症状类型来看,可分为腹泻型和便秘型患者。
腹泻型患者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呈糊状或水样便,或伴有黏液便;
便秘型患者每周排便次数不超过3次,排坚果样或硬便,或伴有黏液便,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发作的情况,且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
肠道也会闹情绪
该病发生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就是肠道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
从饮食上来看,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品和奶制品等不当饮食,会成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诱因,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
心理因素对胃肠道功能也有显著影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都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而患者在病症发作期间情绪不稳定也会加重病情,心理与肠胃互相影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由于多数患者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不足,以为自己只是偶感不适,所以就诊率相当低。很多患者会随意服用一些消化类药物,甚至随便服用抗生素。殊不知,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乱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等不良反应。
四道题可初步确诊
那么,如何区分是否患病?可以先做以下测试:
(1)腹痛或腹部不适反复发作,而排便后症状改善?
(2)是否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同时伴有粪便外观改变?
(3)以上情况是否已持续超过6个月?
(4)以上情况最近3个月内每月是否至少发生3天?
如果你符合以上四条,则可以初步确诊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当然,到了医院,医生还会帮你排除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炎性肠病、肠道感染、结肠憩室、结直肠肿瘤、乳糖不耐受、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胰腺炎及胆系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
患者生活质量 严重受损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一般不会发展或演变成恶性疾病,但作为一种长期反复发作的功能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根据生活质量自测量表测出的结果,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活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8项维度得分,均远低于健康人平均水平。
如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调护
1、 规律饮食
规律而有节制的饮食方式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平衡,患者应特别重视一日三餐应当做到定时定量,一定要避免暴饮暴食。
2、 避免刺激性饮食
对可疑不耐受或过敏的食物,如虾、蟹、牛奶、花生等尽量不食,辛辣、冰冻、生冷食物及烟酒和咖啡要禁忌。
3、不吃高脂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油腻。高脂饮食都可造成消化功能减退,加重肠胀气症状,且易诱发便秘 ,因此,患者要限制脂肪的摄入、尤其要严格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4、少吃产气食物。
产气食物进入肠道后,经肠道细菌的分解可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肠道扩张和肠蠕动缓慢,可致患者出现肠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碳酸饮料、豆类、薯类、苹果和葡萄等都属于产气食物。
精神调护
注意调畅情志,舒缓压力,可借助心理治疗,除心理咨询外还包括催眠疗法、松弛疗法、认识行为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自知力调整治疗。精神症状严重时可加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药物治疗
IBS的治疗应该遵循分级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1.轻度症状的患者
首先要让患者明确IBS仅为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可能病因是精神因素或不适当的饮食成分。应详细研究患者饮食成分与IBS症状之间的可能关系,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的食物,并且根据胃肠动力变化特点改变膳食结构。
2.中度症状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寻找诱发症状的可能精神、行为因素。使患者认识到IBS为慢性疾病,需要各种药物联合使用、综合治疗。用于治疗的药物包括:①促胃肠动力药;②肠道菌群;③解痉类药物;①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⑤止泻药等等。
3.重度症状的患者
此类患者疼痛呈持续性,经常访问健康机构,持续寻找证实疾病,否认心理状态是其影响因素,持续不必要的诊断和治疗,持有不现实的治愈期望。治疗原则应以神经系统调节为主,单纯作用于肠道的药物大多无效。抗抑郁药被用于消除疼痛,通过抑制疼痛通路,帮助治疗抑郁症状。治疗至少应持续3-4周为一疗程,临床疗效不佳可能是没有规律用药或者药物的剂量过小。患者应结合心理治疗,除心理咨询外还包括催眠疗法、松弛疗法、认识行为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自知力调整治疗。
中医治疗
本证成因复杂,辨证分型也多,根据医师个人认证进行辨证施治,遣方用药随证加减,或用秘验单方、针灸按摩等方法。
常见中医证型及处方
(1)肝郁气滞证
主要症候:便秘,欲便不畅,便下艰难;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烦躁易怒;脉弦。
次要症候:肠鸣矢气;嗳气呃逆,食少纳差;后重窘迫;失眠多梦;口苦咽干、或咽部如有物梗阻感。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2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3项。
治则:疏肝理气。
治疗方药:六磨汤加味:沉香(后下)、广木香(后下)、槟榔片、乌药、枳实、生大黄(后下)、郁金、厚朴;加减: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芍;肝郁化热见口苦咽干者加黄芩、菊花、夏枯草;大便硬结者加火麻仁、杏仁、桃仁。
(2) 肝气乘脾证
主要症候: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发作或加重);少腹拘急;胸胁胀满窜痛;脉弦或弦细。
次要症候:肠鸣矢气;便下黏液;情志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纳呆腹胀。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2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3项。
治则:抑肝扶脾。
治疗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炒白术、生白芍、防风、炒陈皮、柴胡、煨木香、炒枳壳、制香附、生甘草;加减: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嗳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泄泻者加党参、乌梅、木瓜;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烦躁易怒者加丹皮、栀子;夜寐差者加炒枣仁、夜交藤。
(3) 脾胃虚弱证
主要症候:经常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脘闷不舒;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次要症候:腹部隐痛喜按;腹胀肠鸣;神疲懒言,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2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3项。
治则:健脾益气。
治疗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白芍、山药、炒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炒陈皮、木香、甘草;加减:久泄不止、中气不足者加升麻、柴胡、黄芪;脾虚及肾、清晨腹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腹痛喜按、怯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脾虚湿盛者加苍术、厚朴、藿香、泽泻。
(4) 寒热夹杂证
主要症候:腹泻便秘交替发作;便下黏冻或夹泡沫;便前腹痛,得便即宽而停止发作;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或弦滑。
次要症候:腹胀肠鸣;口苦;肛门下坠;排便不爽。证型确定:主证2项加次证2项,或主证3项。
治则:平调寒热,益气温中。
治疗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黄连、黄柏、川椒、炙附片、炮姜、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加减:少腹冷痛者去黄连,加小茴香、荔枝核;胃脘灼热、口苦者去川椒、炮姜、附子,加栀子、吴茱萸;大便黏腻不爽、里急后重者加槟榔片、厚朴、山楂炭。
(5) 大肠燥热证
主要症候:大便秘结,数日一行;粪如羊矢,外裹黏液;少腹结块,按之胀痛;舌质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次要症候:头晕头胀;形体消瘦;口干或口臭;失眠、焦虑。证型确定:主证2项加次证2项。
治则:泄热清肠,润肠通便。
治疗方药:麻子仁丸加减:生大黄(后下)、火麻仁、杏仁、白芍、枳实、白蜜(冲服)、北沙参、麦冬、当归;加减:便秘重者加玄参、生地、生首乌;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原方重用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