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新闻动态

【省立医讯】“冻死”捣蛋心肌 八旬依伯房颤消除

发布时间:2022-07-01 01:43  点击数:

来源:海峡都市报

日前,福州一名八旬依伯,就因房颤差点出事,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手术后,才将房颤消除。

专家提醒,房颤是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但很多患者未得到规范治疗;脑卒中是房颤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因此查出房颤后一定要及时到专科就诊,以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专家同时还提醒,夏季住空调房,温度冷热交替比较明显,一些高危人群也要特别当心。


八旬依伯房颤多年

心跳高达150次/分钟

黄依伯今年88岁,早在10多年前,就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并被诊断为房颤。他常年吃药控制心率。近期,他的房颤还是频频发作,心跳最快的时候高达150次/分钟,有时持续发作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每次发作,他就感觉乏力、头晕,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家人的劝说下,日前,黄依伯前往省立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主任陈林教授处求诊。

正常情况下,一个正常人每分钟心跳60-100次,且节律齐整。一旦心跳的节律或者快慢出了问题,就是心律失常。我们常听到的“早搏”、“房颤”等都属于心律失常。其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也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心律失常,它除了带来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还易诱发心衰和脑梗(俗称脑中风)。

“房颤的危害很多!”陈林教授介绍, 房颤是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但很多患者未得到规范治疗。“房颤患者容易出现脑卒中,而且由于梗塞面积更大,致残率更高、后果更严重;其次,房颤患者由于长时间节律不规则,心律偏快,容易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在运动时,会觉得心慌、气促,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陈林教授表示,房颤的治疗可以用药物,但从黄依伯的情况来看,常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已无法控制他的病情,更有效的办法是微创手术治疗。


冷冻球囊消融术

“冻”住捣蛋细胞房颤便消除 

“房颤的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但主要与连接左心房的4根肺静脉异常‘放电’有关,从而导致心跳异常。”陈林教授介绍,要根治房颤,就是要通过手术切断来自肺静脉的电信号。手术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射频消融,即通过高频电流局部加热,把肺静脉附近的心肌细胞高温“烧死”,使得患者恢复正常心律;二是冷冻球囊房颤消融术,其原理是把肺静脉附近的心肌细胞“冻死”,让其失去活性,无法“捣蛋”。

和传统射频消融相比,冷冻球囊消融更易于医生操作,手术时间短,减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疼痛感低,术后恢复快。该技术在国内开展以来,已完成5万多例。陈林教授团队在冷冻房颤消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还参与编撰了《冷冻房颤消融中国专家共识》。

进行充分沟通后,黄依伯让陈林主任为他进行了冷冻球囊房颤消融术。手术治疗操作不到1小时就完成。术后,黄依伯没有气促、胸闷的感觉,并顺利出院。


房颤引起的脑中风更凶险

要早诊早治

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日益加重,房颤的发病率还在逐年递增,60-75岁发病率1.4%-5%,75岁以上10%。房颤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

“脑卒中是房颤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陈林主任说,房颤患者卒中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由于梗塞的面积更大,致残率也更高。因此,今年中国房颤宣传日的主题就定为“关注房颤,预防脑卒中”。对于房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方式有药物、导管消融、冷冻消融等手段。


提醒  超过一半患者不知自己有房颤

陈林教授提醒,心悸、心慌、气短,活动后症状更加明显,这是房颤的典型症状。但有部分房颤本身无症状,有一天突然发生脑卒中,排查原因时才发现是房颤引起的。因此,他建议,体检时做个心电图可筛查房颤;通过数脉搏,也可作为自我检查的方法。

最后,陈林教授特别强调道:“房颤治疗效果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切相关。”


指导专家:陈林 教授

  • 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务委员

  • 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

  • 国家心血管专家委员会委员

  • 福建省房颤中心联盟主任委员

  • 福建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兼心律失常介入质控中心负责人


省立新闻

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