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峡都市报
在福建重症医学领域
有一位身高不足一米六
却气场强大的医者
她就是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二科主任医师石松菁。石主任以36年的坚守,在重症医学这片充满挑战的战场上,成为患者生命的希望灯塔与年轻医者的精神坐标,用实际诠释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执着。
坚守与突破
「每一次成功救治,是喜悦与动力」
1988 年,出身医学世家的石松菁,怀抱着对医学的炽热梦想踏入福建省立医院。
她以高分的成绩入职省立医院,选择了省急救中心内科,这个充满挑战与变化的科室,从此开启了在急、重症医学领域的漫长征途。急诊抢救室、急诊ICU、急诊病房紧张且充满艰辛的工作环境,并未令她退缩,反倒让她清醒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了她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昂扬斗志。
“每一次成功救治患者,那种成就感和喜悦,实难用言语来描绘。”
石教授回忆起终身的从医经历,眼中闪耀着光芒。在急救中心的18年里,她历经了无数次生死瞬间的考验,每一个紧急呼叫皆是冲锋的号角。她不断积累经验,从每一位前辈身上汲取智慧,从每一个病例中总结教训。
2006年,省立医院成立内科 ICU(现为重症医学二科),石松菁毅然决定勇挑重担,挂帅组建。“ICU 的患者病情更加危重复杂,对我们的技术和心理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我渴望在这个领域为患者做更多有益之事。”她深知,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每一次努力都可能成为患者最后的曙光。正因如此,她无比热爱这份充满挑战的工作,在坚守中不断实现突破。
重症医学二科医生合影
建科初期,科室只有8位医生,大多数医生来自专科,没有从事过急危重症专业,其中还有两位刚毕业的医生。从科室规章制度的建立到落实,从规范医疗行为的实施到新技术的开展,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且充满挑战。作为科主任和大家一起努力,带领科室医生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1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带出了一支工作严谨、技术精湛、疑难、危重救治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的重症医学科。
敬畏生命
「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全力以付」
在重症医学二科,石松菁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术,成为患者生命的坚强守护者,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石松菁主任在床旁超声
十多年前,曾经有一名患者,因腹胀、腹痛辗转多家医院,病情持续恶化,当被送到石松菁主任科室时,已生命垂危。经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后,石松菁确诊其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因同时存在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这种情况的治疗难度极大,虽然无法手术治疗,但我们不能放弃。”于是,她带领团队制定了一套创新的治疗方案——在肠系膜上动脉置管,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进行局部溶栓、抗凝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 “我的心一直悬着,病情的动态变化,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经过不懈的努力,患者的腹胀逐渐缓解,血栓慢慢溶解,消化道出血减轻、各脏器功能逐步恢复。最终,患者成功康复出院,至今与石松菁仍保持着联系。
石松菁在床边查房
2021年,莆田一名怀孕5个月的孕妇,感染乙型流感后引发“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当地医院救治后,病情仍迅速恶化。石松菁团队受命前往当地医院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等抢救工作,并将其转运到福州,随后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救治。在救治过程中,女子经历了高热、重症感染、血气胸、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带着ECMO 三次开胸手术等一系列惊险时刻,石松菁主任多次组织多学科团队讨论、制定治疗方案,一次次将她从死神手中夺回,“绝不放弃”是团队的信念,石主任和医疗组一起努力,患者最终痊愈出院。出院后,医护团队仍持续关注她的健康情况,指导她肺部功能康复锻炼。一年半后,女子再次怀孕,团队一直关注着孕妇,直至顺利产下二胎。“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为他们送上祝福”石松菁主任脸上洋溢着喜悦。
孕妇及家属送上感谢
“ICU毕竟是个见证生离死别的地方,对于我们医生而言,要敬畏生命,要有精湛的技术,才能让患者及家属信任我们。”
石松菁说,当科室每收治一位新患者的那一瞬间,我们接过的不只是危重病情,更是一个病人生的希望,是病人身后亲人的嘱托和一个家庭的期望。“在重症医学科,病人的病情危重且复杂,没有时间让我们去纠正错误,唯有对每位患者都拿出我们最佳状态,全力以赴,对每一项治疗措施、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位,不留遗憾”这是她对自己,也是对科室医生的要求。
医患同心
「我们一起努力,会好的」
石松菁教授始终坚信,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医生说:“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就是他们最信任的人。”
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病人每时每刻都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和对未知的恐惧。身上插着各种管子,还要不断和疾病作斗争,不少病人都患上了焦虑、恐惧、烦躁等ICU综合征。加之很多病人病情特殊,不适合深度镇静,有时会出现病人极度不配合治疗的情况。
从科室成立开始,石松菁就要求医务人员多多换位思考。每次查房,只要病人神志清楚,就会和病人“唠唠嗑”,除了问病情,也聊轻松的话题,更多的是给予鼓励。“老伯,您这次非常棒,挺过了这么一个大难关,我们都替您感到高兴”,“阿姨,您的子女都好孝顺,这段时间他们都牵挂着您,您真有福气啊……”“我们一起努力,会好的”,换位思考的安慰,常常让处于焦躁不安状态的患者迅速平静下来。而这份人文关爱,石松菁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对准备脱离呼吸机的患者,她还亲自教他们呼吸肌功能锻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将石松菁和病人的距离拉近了不少,她也由此得到了病人的信任和依赖。许多病人出院多年后,仍与石松菁及科室的医生们保持着联系。
医道传承
「让年轻医生少走弯路,扶持他们迅速成长」
作为科室的引领者,石松菁教授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当年我刚到ICU时,林丽香主任等老一辈主任倾囊相受,给我了很多帮助,我也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医生,让他们少走弯路。”
在日常工作中,石松菁教授言传身教,从病历书写的规范到临床思维的培养,从医患沟通的技巧到专业技能的提升,都悉心指导。“ICU患者病情危重,治疗上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或许就能决定病情是否能够逆转。”
石松菁主任医师被授予“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称号
查房时,石松菁要求各级医生分别对病人的病情做动态归纳、分析,提出各自的意见,通过不同级别医生的描述,让大家从中发现差距,弥补不足。
“医生的思路,病人的出路。”她时常这样鞭策年轻的医生。
疑难病例讨论
重症医学科是很多疾病的“大综合”,针对一些特殊病例,石松菁教授经常开展院内、外多学科讨论。她说:“聆听不同学科的专家分析病情,对重症医学科年轻医生而言是很好的学习提升机会。”她还鼓励年轻医生们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在她的引领下,科室有两位医师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青年委员,托举年轻医生向更高的平台发展。科室目前有16名医生,高级职称10人,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7人,在研课题有8项。承接的多中心研究共11项,其中包括国际多中心研究。“走出去、引进来”,一直是石松菁主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策略。
▲杨火保在福建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年会上发言
▲洪东煌在华南重症医学学术会议上分享
“ICU是全院的托底科室,必须有坚实的托底能力。”
如今,在她的带领下,医院重症医学二科多次获院技术创新奖、院优秀管理奖,参与全国急危重症领域多项共识的制定及专著编译,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全省各地疑难重症患者转诊到此,并接收了一批又一批规培医生、进修医生,培养、输送了众多重症医学人才。同时,科室团队还帮助武夷山、寿宁等市县级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使得重症患者在当地就能获得较好的救治,在生死之间稳稳托住生命的重量。
作为一名深谙重症医学精髓的医者,石松菁主任用科学思辨精神和医学人文情怀践行着医者的使命,为危重患者铺就了一条充满温情与希望的路,而她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指引着后辈前行的方向。
来源:海峡都市报
一审:王华炜
二审:许陈玉
三审: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