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新闻动态

省立人在西藏--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陈宇清援藏生涯纪实

发布时间:2007-05-16 00:00  点击数:

省立人在西藏
———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陈宇清援藏生涯纪实

□ 王  玲

2004年7月,我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陈宇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报名并顺利通过组织筛选,光荣地成为福建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队员。作为43名队员中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陈宇清在省立医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在省援藏工作队领队的正确领导下,牢记神圣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以省立人特有的饱满政治热情和高度政治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援藏工作,圆满完成援藏任务。

在西藏林芝地区妇幼保健院担任副院长的三年里,陈宇清立足受援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进藏之初经过深入调研后制定而成的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的援藏工作计划,坚持资金援藏和技术援藏“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不懈努力,为受援单位建设与添置了中心供氧系统、专业手术洗手池、心电监护仪、各种手术器械等急需的医疗设施与设备,并购买了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源优势,在为藏区农牧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为受援医院同仁做好“传帮带”,培养学科带头人,把沿海地区的先进思想理念与工作方法传输给周围的同事,建设德术双馨的人才队伍;带领当地医师开展了新式剖宫产术、无痛人流术、阴道镜检查等多项新技术,并多次成功抢救危重病人、正确处理疑难病例,切实提高了受援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及知名度。

援藏三年,陈宇清以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真诚无私的处事态度,把省立人的美好形象深深印在了广阔的雪域高原,印在了西藏人民的心中。
               

一句话成就的援藏之行

说起陈宇清的援藏之行,还颇有些戏剧性。

那是在2004年初的一天,我院妇产科根据上级指示,召开科务会研究布置援藏工作任务。会议正进行到确定具体援藏人选的关键环节,之前一直在处理急诊病人、一脚才刚踏进会场的陈宇清笑呵呵地接上了领导的话头:“那就我去吧!”生性开朗热情的她当时并没有预料到,就是这样一句话,成就了自己人生当中一段意义非凡的宝贵经历。

在妇产科主任杨茵的鼓励与支持下,同年7月,对这一援藏决定已经深思熟虑的陈宇清凭借自身的学历、年资、专业水平、政治表现等各方面过硬条件,顺利通过了省委、省政府对我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队员的严格审查与筛选,肩负西藏人民对高级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医院领导与同事的殷殷期望和深深祝福中,告别七旬高龄的父母和年仅6岁的女儿,踏上了任重而道远的援藏征程。

进藏“初体验”

陈宇清所在的援藏工作地点———西藏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被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团团环绕,以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著称于世。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多,下辖米林、工布江达、墨脱、波密、察隅、朗县等7个县、55个乡镇、614个行政村。陈宇清服务的林芝地区妇幼保健院在八一镇,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尽管林芝因是世界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足的净土之一而被誉为“西藏瑞士”、“西藏江南”,但与美丽自然风光同在的,是远远超乎援藏队员想象的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和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

林芝地区妇幼保健院是当地唯一的妇幼专科医院,全院床位数20张。从1990年建院至今,该院手术室里就只有两个手术器械包,手术病人略多一点或遇上急诊抢救,根本无法周转。手术使用的血管钳、持针器大都磨损得一条锯纹也不剩,要想夹住缝合针都很困难。唯一的一台心电监护仪和唯一的一个氧气筒只能保证手术使用。没有专业手术洗手池,更别提热水供应了。冬天手术,要等提前烧好的开水变成温水后再以“人工方式”进行手术洗手。要是急诊手术,那就别管气温是零下多少度,都得忍受刺骨冷水的“洗礼”。除了手术衣,医护人员日常的工作服没有专门设备与人员负责清洗和消毒,全部“回家自理”。全院20名医护人员里学历最高的是大专,没有专业助产士。受经济条件和交通状况限制,当地很多百姓还延续着请“接生婆”在家接生的“传统”,因而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

所有这一切让来自东南沿海省会城市“三甲”医院的陈宇清深深震撼了。两个月后,她带着一份厚厚的《三年援藏规划》回到了省立医院,坐在了院长办公会的汇报席上。

省立人的光荣和幸福

“如果没有院领导,特别是林才经院长对援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我的援藏规划再好,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回顾当初援藏资金与项目的申请过程,陈宇清的言语间充满了对医院领导的感激与敬佩。

办公会上,林才经院长在听取了陈宇清的工作汇报后,当即拍板确定了总计70万元的援藏资金及项目。态度之慷慨,考虑之周全,落实之迅速令当时“心里没底,说话都没敢大声”的陈宇清既惊喜又感动。在省委、省政府未做硬性要求和规定的情况下,省立医院是这批援藏工作队43家成员单位中资金及项目到位最快的,金额与数量亦名列前茅。

“在西藏的日子里,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做一个省立人是多么光荣和幸福!” 在省立医院这一坚强后盾的支撑和帮助下实现了援藏理想与人生价值的陈宇清深情地说。

最难忘的经历与更坚定的信念

回忆在西藏的从医经历,最令陈宇清难忘的是一次长途会诊。目的地是距离八一镇约300公里的朗县县医院。由于路况恶劣,常规只要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在当地需五六个小时才能抵达。而且道路狭窄颠簸、尘土飞扬,一侧是雅鲁藏布江,另一侧是陡峭山崖,非常危险。工作队领导考虑到陈宇清的人身安全,劝她不要接受这个会诊任务。然而目睹了藏区农牧民缺医少药生活的陈宇清放不下自己援藏医师的崇高职责,还是坚持前往。

在朗县县医院,陈宇清见到了一位因妊高征导致胎死腹中的年轻产妇。这个不满20岁的姑娘在病危的前一天还拖着笨重的身体上山摘核桃,因为这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而在此之前的整个孕期里,她从未进行过任何产前检查。在抢救过程中,陈宇清拿来朗县县医院里唯一一台心电监护仪为其进行生命征监测的时候,又有了一个令她愕然的发现:患者双手黝黑,以至于仪器的检测光源居然无法穿透而抵达其体内,因此显示不出检测结果!

“我们这里长年摘核桃的人,双手都是这样黑的。”看到陈宇清一脸的惊讶与疑惑,一旁的西藏同事连忙解释。

此番朗县之行更加坚定了陈宇清要以仁心仁术造福西藏百姓的援藏信念。新生儿抢救缺乏相应设备,她就一次次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开展阴道镜技术买不到专业试剂,她就跑到当地中学实验室要来烧杯和原料自行配制;遇到不会说汉语的农牧民患者,她就请来同事当翻译,加倍耐心地问诊……

正如省立院训所示:“精于医术,诚于医德”。陈宇清用真诚的心和温暖的手将省立人的神圣誓言清晰书写在了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艰辛诗行里……

在藏生活故事点滴

除了工作,陈宇清在西藏的日常生活是简单而寂寞,甚至可以说艰苦的。

进藏之初,迫于藏区交通不便的现状,队员们根据各自工作地点被零散分派在各处居住。陈宇清独自住在当地一个破旧招待所的小房间里,四周杂草丛生,屋内潮湿不堪。业余时间除了看书看电视,就再没有什么其他消遣。由于当地天气变化多端,换洗下来的衣物都只能晾在屋内,否则就可能被随时袭来的大雨浇湿。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直到2006年5月福建援藏干部公寓竣工投用后才得以改善。

西藏寒冷缺氧的高原气候也给初来乍到的陈宇清来了个“下马威”:2004年底,她因感冒引发胸膜炎,胸痛、气喘、剧咳不止,不得不返榕治疗。此后就小感冒不断。三年下来,足足瘦了十几斤。

“正好减肥啦!”坚强乐观的陈宇清总是喜欢这样开玩笑。

离家时,为备独自在藏行医的“不时之需”,陈宇清带上了整整一箱各学科及专业的业务书籍。然而她无法带走的,是年迈父母和幼小女儿送别她时那无限牵挂与依恋的目光。

如今已是小学生的女儿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我常想念妈妈,每当看到同学的妈妈接送他们去学校,我就想:妈妈能接送我该有多好啊!”作为母亲,陈宇清读罢倍感心酸。好在搬进福建援藏干部公寓后有了上网条件,她每个周末都可以通过网络跟远在福州的女儿视频或QQ聊天,以解思念之苦。

“这可比长途电话要便宜多啦!”陈宇清笑得像个孩子一般。

援藏感言

再过两个多月,陈宇清便将离藏返榕,结束令自己永生难忘的三年援藏生活。在众队友们纷纷写下的“援藏感言”之中,属于陈宇清的那一页只有简洁明了的8个大字;“努力工作,热爱生活。”

在经过了援藏生涯的艰苦磨炼之后,陈宇清愈发懂得了珍惜和感恩。“努力工作,热爱生活”是她未来最理想的人生状态。

“三年援藏,受益终生。援藏生涯使我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如何应对困难复杂的局面,以坚强乐观的精神迎接各种挑战。”陈宇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