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省立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媒体看省立

【媒体看省立】福建卫生报:神秘职业!福州有个人专为人工耳蜗植入者调试“耳朵”

发布时间:2021-09-23 16:30  点击数: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自身的耳朵无法接收外界的声音,

只能靠植入人工耳蜗和耳朵外佩戴的

人工耳蜗言语处理器聆听世界,

电子耳蜗就是他们的“耳朵”。

相应的,

一个能够帮助他们调试“耳朵”的神秘职业

——听力师,

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已经三年没带孩子调机了,最近听力越来越不好,有时一句话重复几遍都听不懂,而且每次戴上人工耳蜗的言语处理器都会出现短暂的头晕。”

在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听力室,12岁听障患儿东东的妈妈正焦急地向听力师郭浩伟讲述孩子的状况。了解东东的情况后,他用专业设备为东东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东东正在配合郭浩伟的检查

“因为太久没有调试,当前的人工耳蜗参数已经不合适东东了。”郭浩伟耐心地向东东妈妈解释道。

 

△郭浩伟正在调试东东的人工耳蜗

接着,他根据东东的听力检查结果及试听反馈,对人工耳蜗参数做了调整,约莫一个小时的时间,东东的人工“耳朵”又能清晰地听清外界的声音了。

 

人工耳蜗为听障患儿打开一扇窗

从一出生,东东就被封闭在无声的世界里,无法聆听外界所有美妙的声音。听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先天聋儿因听不到声音,“十聋九哑”,语言发育期很难学会说话,最终会丧失语言能力。

为此,东东在三岁半时根据医生的建议植入了人工耳蜗。这是目前治疗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最有效的方法。一扇通往有声世界的窗就此打开,东东的听力得到了改善,言语交流也重新建立起来。

 

△东东使用的人工耳蜗体外部分——言语处理器

但为听障患儿植入人工耳蜗,他们的听力就能达到正常水平吗?答案并非如此。

据郭浩伟介绍,想让孩子重建听力,手术植入人工耳蜗仅是第一步,后期还要对这个电子“耳朵”进行终身定期的专业化、个性化调试,并进行言语康复训练,才能让“耳朵”的使用效果达到最优。

 

人工耳蜗调试是考验专业水平的精细活

郭浩伟从事的调机工作十分考验调试者技术和技巧,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调试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聆听效果,甚至会像东东一样出现头晕。

“省内从事人工耳蜗调试的专业人员太少了,早些年我都带他去外省调试,但往来太麻烦,加上碰到疫情,已经三年没调机了。最近听朋友说郭医生调机很专业,就赶紧带孩子过来看看。”东东妈妈无奈地说道。

 

△人工耳蜗调试常用的评估方法——助听听阈测试,该图来源于网络

“东东妈说的这种情况我们也有所了解,人工耳蜗调试对专业水平要求高且费时,调试前后还需要进行专业评估,能满足这些条件的机构太少。所以,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计划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帮助更多像东东一样的孩子。”郭浩伟说。

 

稳定期要每年复查和调试一次

人工耳蜗植入一年内,处于不稳定期,一般需要至少3-5次的调试。

进入稳定期后也需要每年复查和调试一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聆听效果的稳定,不会耽误其康复进程。

但因为各种原因,很多患儿未能做到一年一调试,东东就是其中之一。

郭浩伟呼吁患儿家长,

要定期带孩子前往专业机构调试,

时间间隔最好不要超过一年,

以免耽误孩子的康复效果。

 

听力师是个稀缺职业

据郭浩伟介绍,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面对众多的听障患者,目前我国听力师的数量还远远不足。

2018年,福建中医药大学开设我省唯一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首批招生30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陈婷教授倾力支持,大力建设提升听力室和喉嗓音中心软硬件设施的同时,并在院教学领导以及教学办公室的帮助下,搭建并打通了该专业与省立医院教学体系的关联,使得该科听力室和喉嗓音中心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基地。作为该专业听力学课程的主讲及实习带教老师,郭浩伟正努力用心地栽培这些新苗。

 

△福建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郭浩伟,前排左一)

 

“这是一个新兴专业,

目前省内毕业于该专业且在医院

从事听力学工作的人员较少,

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我希望未来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人

加入这个充满爱心的职业,

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

郭浩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