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两名终末期尿毒症肾衰女患者,在福建省立医院得到生命延续——她们幸运地与一名因患脑癌离世的18岁少女捐献的一对肾匹配成功,并顺利地完成了肾移植手术。
“尽管捐献途径改变了,但目前能够幸运匹配到供体的尿毒症患者仍在少数。”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叶烈夫主任介绍,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0%以上,其中大约1%的患者最终会发展成为尿毒症,是潜在的肾移植需求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仅有很少一部分有机会获得供体。
另据介绍,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于1985年开展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是省内首批开展移植手术的综合性单位之一,创造并保持着受者脏器长期健康存活的记录。在经历了捐献途径转型发展后,团队于2021年3月重启肾移植,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截至目前,已完成逾50例肾移植手术,见证了这些患者的幸福重生。在这背后,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叶烈夫主任(左一)及团队在做肾移植手术
“我也是比较幸运的,非常感恩!”在某高校上大一的小王(化名),是去年在省立医院完成肾移植手术的,他恢复得很好,不仅重回校园,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据介绍,小王是在高三时一次重感冒后发现肾病的,病情发展迅速,肾功能急剧下降,他一边接受辅助透析治疗,一边继续准备高考。当时,疾病加高考失意,他和父母都陷入了阴霾和痛苦中。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决定给小王换肾,并把这个意图告诉了省立医院泌尿外科的叶烈夫主任。幸运的是叶主任的团队已于2021年3月重启了肾移植的工作,经验丰富。
不久,好消息传来,叶主任团队为小王找到了合适的供体。小王的肾移植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换肾后的他,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精细呵护下,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并逐渐脱离了透析。重新获得健康的他,决心复读并再次备战高考。今年夏天,小王以优异的成绩被心仪的高校录取。
叶烈夫主任介绍,肾移植需要满足诸多条件,不仅需要合适的供体,患者自身的条件适配也很重要,尿毒症本身会导致全身脏器的损害,容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肾移植术后也可能会出现并发症,维护不慎就可能出问题,甚至前功尽弃。
56岁的老张(化名)就经历了“九死一生”,最终才渡过难关。老张患慢性肾病20多年,2年前确诊肾衰,进入尿毒症期,且伴有腹主、冠脉及髂血管等多发斑块硬化。去年6月,他在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接受了肾移植术。手术非常顺利,但在术后快速恢复的多尿期,他突发急性心梗。“如果是普通患者,积极介入治疗,可以得到快速缓解,但对于肾移植术后不到24小时的患者,介入造影不但会造成肾功能受损,术中术后的抗凝用药也会增大移植术区出血的风险。”叶烈夫解释说,随即,他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
经过周密安排,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郭延松教授带领团队,为老张开展冠脉造影术,成功把他从心梗的边缘拉回。介入术后,虽然严格控制了抗凝药物的用量,但检查显示,老张术区仍存在广泛渗血。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肾脏,叶烈夫教授团队果断决策,再次沿着肾移植手术路径探查并及时清除干净血块,为移植术的血管吻合处仔细地覆盖上止血纤丝。
最终,老张成功度过心梗的危险期,且完好的保住了移植肾脏后康复出院。目前,他脱离了透析,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
▲团队开展器官捐献主题活动
叶烈夫教授提醒,伴随现代生活而来的快节奏,越来越强的工作生活压力,以及不合理的饮食作息等,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杀手”时刻都在慢性侵蚀着肾脏健康,致终末肾衰尿毒症的患者日益增多。大多数肾脏病早期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有近一半的尿毒症患者在初诊时才发现,但为时晚矣。
因此,定期查体是早期发现肾脏病的最佳方法。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衰竭家族史等患肾病的风险,或者年龄超过60岁,每年做一次肾脏疾病检查很重要。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血压、血糖的监测、尿常规、生化肾功能及肾脏彩超或CT等。
Q 近几年肾移植技术方面有哪些创新,以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
叶烈夫:肾移植手术本身已非常成熟,目前活体供肾(获取)已普遍使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将供体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另外,遇到如血管较短、或变异等复杂情况,也应用到机器人辅助手术,不但更精准,且在减少创伤的同时保证了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极大改善了受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Q 心脏有了“机械心”。许多尿毒症患者等不到供体,那么,目前是否也有相关研究呢?
叶烈夫:肾脏除了排泄功能,还有内分泌等功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脏器,难以单纯用机械化去替代,目前国外有相关报道,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未来在组织再生工程,或异种动物脏器方向,可能会有里程碑式的突破。
Q 对肾病患者有什么建议?
叶烈夫:尿毒症现如今发病率越来越高,除了常见的多种慢性肾病以及先天性的肾脏损伤因素外,还有越来越多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综合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肾脏功能损害,最终发展成为尿毒症。这点需要引起格外重视,危害因素要早防早治。同时,发现肾脏疾病也要尽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