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禾
风湿免疫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福建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风湿免疫专科联盟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免疫学术委员会常委。
生而为医,选择“新兴”学科
风湿免疫病学在我国内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个专业学科。从医三十余年的林禾教授由衷的说:我非常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学科的起步和成长。
曾经,一位内科老前辈在她选择专业时问她,为什么要跟别人去挤呢,不能去做一个其他人不做的专业。当时在病房确实有风湿病的病人,但是没有风湿免疫专业,没有专科医师,连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只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一段描述,大家对这个病不认识,就归类于疑难杂症。
于是,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的林禾,一下子就找准了目标。她首先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师从“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
是的,在时光的表盘上,总有一些感动的瞬间,标注着历史的精彩、定格下永恒的记忆。这张照片被林禾一直放在办公室最醒目的位置。图中站着参与病例讨论的就是她,而前排的这两位老师,分别是张乃峥教授和董怡教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一、二任主委。
▲林禾(左二)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
回到医院后,她开始了在风湿免疫学科的耕耘,从无到有,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林禾不仅连续担任福建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委,还牵头成立福建省风湿免疫专科联盟,通过省属医院及各地市中心医院等50余家医院加盟,辐射涵盖县级以上医院,推动全省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
▲福建省风湿免疫专科联盟成立
拥抱“希望” 温暖治愈
主持人白岩松先生曾说过,医生能开出最重要的药方是“希望”。风湿免疫疾病包括类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等200多种,致死致残率极高。患者大多需要终生用药,林禾把这个比喻成与病魔的“拉锯战”,医生需要以专业给病人传递信心,带给他们希望。
在专业上,林禾有着严苛的要求。对每位就诊患者,她总是坚持手写病历,便于复诊时有连续性资料,特别是对激素类用药量的加加减减;对于团队成员,她要求学会掌握读片的要点,不仅X光、CT、MRI,就连心脏彩超的参考数值也熟背在心。
敢闯敢试,为硬皮病治疗寻得良方
网络语言“石化”,也许听起来很轻松,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患者正经历着“石化”之痛:全身皮肤、肌肉、骨关节渐渐变硬,直至于无法动弹,这种罕见的疾病名为系统性硬化症(SSC)也称硬皮病。林禾介绍说,硬皮病虽然是罕见病,但是在我院风湿免疫科还是遇到了不少。目前国际上尚无特效药,而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她带领的团队率先在国内应用IL-6拮抗剂托珠单抗(tocilizumab)治疗此类患者。研究成果在国内首发,引起业内关注,许多硬皮病患者慕名而来。
多学科协作,为妊娠合并免疫疾病撑起保护伞
患者张女士,曾经历了8年反复流产7次之痛,林禾经过系统的免疫检查,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继发抗磷脂综合征。当张女士再次怀孕,林禾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由风湿免疫科牵头,联合妇产科、儿科、新生儿重症医学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合作,展开迎接新生的接力,如今小宝宝已经2岁多了,非常活泼可爱,同时张女士的治疗也步入正轨,通过少量用药平稳控制住了病情。
在林禾主任的牵头下,医院还成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围生期合并妊娠临床诊治中心,针对每一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做到“孕前、孕中、孕后”的全方位免疫干预,全周期保障母婴平安健康。
科普公益,让患者少走弯路
很多年前,一个被家里人用门板抬来的患者,让林禾记忆深刻。她是典型红斑狼疮,但是由于乡下的医生对这种疾病的性质和严重性认识不够,不知如何诊断治疗,耽误了最佳治疗期,虽然我们抢救过来了,但她还是烙下了残疾。为此,林禾带领团队,每年都要多次下基层科普、义诊,她的讲座除了县医院的医生,还要叫上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来听,虽然风湿免疫类的疾病很复杂,基层的医生要能够辨别出来,尽早推荐患者到大医院来看。
近三十年来,风湿免疫学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段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风湿免疫疾病,如果能尽早就诊,严格规范用药,定期复诊,大部分的风湿免疫疾病病情都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双向奔赴,只为坚守医者初心
“一定要来看看你,看了林主任才踏实。”今年90几岁的患者老张,又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林禾的门诊,例行复查,他患硬皮病已经20几年来,病情一直控制得挺好的。患者老周治疗痛风时,由于药物副作用导致并发症剥脱性皮炎,两次都是林禾把他抢救回来,从此他才遵医嘱,不自行乱用药了。他也成为林禾的“90后”粉丝团之一。
医患之间的交流,
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
都会成为他们坚守的最佳理由。
愿医路繁星,风禾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