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攻克疑难疾病是医院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重要实践,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地救治病情复杂、危急的患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新需求,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以疾病诊疗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对学科格局进行变革与重塑,成立了15个医学中心,覆盖泌尿肾病、胃肠、胸部、神经、骨科与运动、内分泌与代谢病、心血管病等多个领域。通过多学科的深度交融与协同合作,以“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诊疗”为理念,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治疗。
医院组织开展“感党恩 为百姓 名医义诊周周见”系列义诊活动,15个医学中心将陆续在金山院区开多学科MDT义诊,疑难病诊治问题一站式解惑。
重症医学中心
多学科诊疗
血液净化仪、终极救命神器ECMO、ICU病床……近日,在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义诊现场,重症医学中心将电视剧中“神秘”的ICU病房搬到了医院大厅,让ICU病房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重症医学中心义诊现场
ICU模拟病房
对65岁的陈老伯来说,ICU病房就是他的生命再造地,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他,因感染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在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中心的治疗下,现在已经可以锄地种菜了。
突发高热呼吸衰竭
查出重症肺炎
“当时已经喘不上气了,情况非常危急。”
陈老伯的家属提起就诊经历仍心有余悸。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陈老伯在一次突发39℃高热后,呼吸衰竭喘不上气,出现了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从莆田到福州多次转院后,来到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中心,经检查被确诊为重症肺炎。
由于病人还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的激素治疗,让他的身体几乎丧失免疫功能,导致救治难度大,且成功率低,外院的医生均婉拒收治。但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尚秀玲与陈老伯的女儿聊了20分钟后,深切地感受到家属的救治意愿,最终决心放手一搏。
重症团队床边查房
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上呼吸机、上CRRT(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积极进行原发病治疗……在药物配合治疗下,8天后,陈老伯成功撤掉ECMO,20多天后,又成功撤掉了呼吸机,一个月后肺炎完全治愈,顺利出院。
如今,逢年过节,陈老伯还会让女儿拍下种田的小视频发给尚秀玲主任。视频里,陈老伯在田里抡着锄头,行动自如,笑容满满。
重症医学
从不可能到可能
“我们重症医学的医生做的事,就是把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其他医院救不了的,我们来尽力救治。”
尚秀玲主任表示,省立医院一直遵从患者至上的原则,重症医学中心在接收到来自各地的极为重症的病人时,会迅速进行初步筛查,分层诊断,采用各种方法、各种设备、各种技术进行治疗。
部分重症仪器设备
“遇到疑难重症时,我们会进行医院多学科会诊,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病人。”尚秀玲主任说,医学是一个“不完美”的科学,尤其对于重症医学来说,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但通过团队努力成功救回病人,是对医生们极大的鼓舞。
如今,重症医学中心的床位已扩张到近200张,床位使用率达95%以上。
医生提醒
重症病人出院后还要重视随访
“重症医学的医生可以说是全科医生。”尚秀玲主任介绍,除了对于重症病人的器官功能支持,重症医学的医生们还要治疗病人的原发病,防止继发损伤,并提供营养支持。
“但ICU其实不只是在ICU,我们还要关注出ICU后的康复与随访情况。”尚秀玲主任提醒道,虽然医生会跟踪病人后期的随访和用药,但ICU的病人出院以后,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慢重症状态,还有可能面临真菌、细菌、病毒的感染问题,尤其是深部真菌的感染,治疗周期十分漫长,因此切记要关注自身情况,重视随访。
供稿:重症医学中心
一审:王华炜 许陈玉
二审:尚秀玲 陈钰涛
三审: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