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珍
在医疗战线工作了六十年的我,看门诊、查病房、外出会诊、福建医科大学授课、临床带教,还有科研工作,忙得喘不过气来。但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没有义诊,年青时由医院安排挤出上班时间在西湖公园,在自己医院大门口,在……给老百姓匆匆忙忙地义诊看病,一天或半天下来也是腰酸背痛,仅仅庆幸自己完成任务而已。下乡医疗也是常有的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根据医院“医生下乡锻炼”的规定,医疗队到武夷山(崇安县)的边远山区五夫公社给农民免费看病,为抢救病人不管白天黑夜单身一人随着病人家属跋山涉水、风雨无阻,那艰苦和惊险的场面历历在目。退休了,返聘在临床工作比较轻松,我有机会参加老科协(联合老区办、妇联等多个单位)和地区促进会等群众团体组织的“送医、送药、送健康”惠民义诊活动,到寿宁、古田、仙游等老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诊。一批来自省城各大医院退休的主任医师、教授参加的12~13人的义诊团队,跟着3~4个带队的干部一去就是五天。接到县里通知的农民们、老百姓们、老大爷老大娘们,早早从离县城几十里的边远乡村前来等候,有八十多岁被儿女用推车送来的体弱老人,有父母抱着久治不愈的病孩,也有年轻力壮的乡村男女干部,当我们细心、耐心地给他们诊病送给他们药品并告知如何治疗和保健时,他们那感谢党和政府的目光炯炯有神,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此时,我们义诊医生就成了党和政府的“替身”受到崇敬,暖流穿过我们心间,幸福在我们脑海回荡。除了看病我们还作科普讲座,发科普材料,听讲的会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问题也从上课答到下课,一步一步地拉近了我们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拉近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拉近了党和人民的关系,实现了“送医、送药、送健康”的初衷。县里的党政和卫生局领导都非常重视,县医院和卫生院的领导更是全力以赴派出医生护士配合和帮助我们义诊,让我们顺利完成任务。这个精心组织、倍受关爱、惠泽老百姓的义诊活动让我尝到了义诊的乐趣,增添了我医学人生的光彩,给“老来乐”献上一份厚礼。五天的外出对我这个八十高龄体弱老人来说是让人担心的,有的县领导派专人陪我,我十分不好意思。后来,我就参加短期义诊, 除酷暑、寒冬我基本上每月一次参加福清乡镇或福州城区的义诊活动或科普讲座,每次一天。义诊活动从上午7点半起程,9点或9点半开始看病,下午1~2点吃午饭,当天傍晚回程,病人多的时候,下午还接着看病。这种形式对我们年老的医生很实用,义诊一天不累,也没有负担,活动一天有益身心健康,真正体会到义诊的乐趣,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耄耋白衣义诊的乐趣。
前后几十年到边远山村诊病、义诊的阅历,尝到了美丽祖国的万千变化。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边远山区“有病无钱医,有病无处医”的凄凉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快速脚步,缺医少药的时代慢慢逝去,老百姓对健康要求越来越迫切,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享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经济腾飞了,医疗卫生建设也逐渐向边远山村延伸,现今不少乡镇老百姓不出乡镇或县也能做到必要的仪器检查,包括我消化专业的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的诊断和简单治疗,更不用说常用的心电图、超声波、X光等的仪器检查了。尤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发达,到城市大医院诊疗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不少病人也能出示福州大医院的检查报告单或诊断书。乡村医疗卫生建设水平的提高,乡村医保的实施,给老百姓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和健康的保障;参加义诊的老主任、老专家们虽然退休了,年龄不小,但是容光焕发、干劲十足,连续几天看病,或一个上午看到1点甚至2点才吃午饭,还是一丝不苟、按部就班地给病人讲解所患疾病的防治和自我保健知识,充分体现白衣战士对神圣职责的执著与奉献,热情洋溢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时代情怀,不愧享有“生命保护神”的光荣称号,我也亲眼目睹了当地基层医生、护士的任劳任怨,认真负责,自豪地看到了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永远流传;专家们义诊还秉承反“四风”的规定,密切联系群众,厉行节约,精打细算,节约资源,毫不铺张浪费,今年一次在省科技馆院士厅的义诊活动,一盒快餐饭就解决了义诊专家饥肠辘辘的中午饭,主任医师们却谈笑风生,慢慢地离开义诊场所,生怕还有病人因迟到被漏在义诊、咨询的门外。
人民爱戴的习近平主席编织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相信救死扶伤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将欣欣向荣,跟上形势发展,和谐医患关系,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贡献。我们坚决拥护习主席的治国方略,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勤俭节约、廉洁奉公,在自己治病救人的神圣岗位上奉献余热。
我们可爱的祖国明天一定更美好!
(注:作者系我院原院长、主任医师、教授,著名消化病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