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省立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媒体看省立

百姓故事――患者眼中的好医生尹晓明

发布时间:2006-09-02 00:00  点击数:

福建日报 2006年8月30日  星期三 

枫梅 王玲 礼林

8月18日上午9点,福建省立医院骨科主任门诊室,候诊的患者排成长队,虽然开着空调,室内还是有些闷热。

“请把脚趾翘一下。”一位中年医生俯下身子,轻叩检查床上的一位女患者的脚板,“腰椎间盘突出较严重,不过,通过治疗能改善。”

刚坐回座位,一位大叔已将X光片递上来。“能帮我打一针吗?我是先前来的,刚才去取药了。”一位大婶挤进队伍,抱歉地冲大家笑着。“不好意思,我先帮她打针,请稍候。”医生的额上已渗出一层细汗,但他仍耐心地接待着一个又一个患者……

“真是位好医生,医术高、又细心。”80岁的黄阿婆拉着记者说,旁边的几位患者也跟着点头。阿婆口中的好医生,就是省立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尹晓明。

今年49岁的尹晓明,看上去比实际年纪年轻许多。他祖籍江苏,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谈及为何从医,他说,高中毕业后曾到屏南插队,见到“赤脚医生”治病救人,乡亲们很感激,便心生崇敬,有了学医的念头。1982年,大学毕业的尹晓明到政和县医院工作,1984年,调入省立医院。

1991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尹晓明获得了“笹川医学奖学金”,赴日本东京大学深造。在日本学习期间,他了解到,全球脊柱病患者逐年增多,作为骨科中较复杂的脊柱外科技术在国外已趋成熟,而在我国,涉足者不多。他确定了“脊柱外科”为主攻方向,1993年回国后,在省立医院开设了脊柱外科门诊,这在当时国内医院还不多见。

1995年,尹晓明赴美国学习,不久妻子也因工作需要,带着孩子来到美国。一年后,学有所成的尹晓明面临人生中又一次重大的抉择:回国,为我国的骨科事业作贡献,或是留在美国,不仅有份高薪工作,还能一家团聚。“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就,那也是祖国的培养,医院的培养,我的事业在中国。”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回国。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国内关节病患者也在逐年增多。2004年,尹晓明赴德国卡尔斯鲁厄“关节中心”,学习最先进的关节外科技术。在德国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参与了70多例手术,白天开刀、查房、读片,晚上回到住处,还要整理工作笔记至深夜。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

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如今,省立医院开设了关节专科门诊,脊柱外科技术已可与国内一流的医院相媲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病人是我们的老师。”尹晓明对患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他认为,通过一个个病例,医生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医学事业才能取得新的进步。“病人把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就要以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他这么想,也这么做。

病人老陈患腰病23年之久,除腰椎间盘突出外,腰椎还全部侧弯、增生并伴有严重粘连。许多中医、西医看了X光片后,都不敢接诊。2004年,老陈经人介绍找到了尹晓明,原以为要塞红包才能被收治,可尹晓明不但拒收红包,还为他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老陈血管内有夹层瘤,开刀时若不小心,会导致血管破裂,5秒钟就没救了。尹晓明对手术有所顾虑,但怕老陈紧张,就经常安慰他。老陈很感动,开玩笑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这把年纪能没有痛苦地告别人世,也不错!”老陈的信任让尹晓明放开了手脚,最后手术非常成功。

工作中,尹晓明凡事尽量为患者着想。采访当日,80岁的黄阿婆提及尹医生的细心和耐心,十分感激。今年1月4日晚,她在家中不慎摔倒,不能动弹,家人连夜将她送到省立医院。当晚,恰逢尹晓明值班。黄阿婆是腰椎压缩性骨折,家人做好了让她住院的准备。尹晓明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住院可能食宿不习惯,家人也不便照顾,经诊断后,决定让她在家治疗。每周,他都会打电话给黄阿婆,详细询问病情,并开出药方,让其家人来取药。即使在外出差,他也从没忘记打电话。两个月后,黄阿婆终于可以下床行走了。

对于患者的感谢,尹晓明平淡地说:“这是医生的本分。”他告诉记者,当医生的,能让病人肯定为“好医生”,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