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省立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媒体看省立

他对病人总是那样温暖

发布时间:2006-11-15 00:00  点击数:

――记省立医院副主任医师陈刚

本报记者 王国萍 文/图

福建日报>3     2006年11月7日  星期二 

  

 

眼前的陈刚,外表普通得很:个子不高,身材瘦削,脸上漾着浅浅的笑意。透过朴实的外表,很难看出陈刚的内涵:医学博士,第八届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福建省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百千万人才,我省最年轻的省医学会理事、最年轻的福建医科大学硕导,科研成果连续3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

(一)

11月3日,星期五,陈刚的门诊时间。他接待的第一位患者是43岁的吴先生,接过化验单,血糖值高达17mmol/L。

知道患了糖尿病,吴先生脸上掠过不安,陈刚捕捉到这个瞬间,安慰道:“是有点麻烦,但只要坚持用药,把好饮食关,这病也不难控制。”

鉴于吴先生是新患病,陈刚强调了诸多注意事项,还特别提醒吴先生买鞋一定要在下午,“糖尿病患者脚易肿,一般在下午达到最大值,若其他时间去买,下午穿时会觉得太紧,不利于血液循环,易患糖尿病足。”

了解到吴先生是有车一族后,陈刚又嘱咐,糖尿病用药期间可能会有低血糖并发症,一旦发作,会头昏眼花,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别忘了在车上备瓶含糖饮料,感到眼花时,立即停车喝一两口,这是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尊重与爱惜。”

中午12:37,陈刚结束了半天的门诊,共看糖尿病和甲亢患者39人。

36岁的王小姐,是个甲亢老病号。但由于工作忙,她一直无法按医嘱准时吃药。“按理要两星期去医院开药一次,可每次得花大半天时间,实在没法坚持,索性自己当‘医生’,身体状态好时,减少药量,不好时就加大药量。”

由于太随意,王小姐的病情日趋严重,不得不住院治疗,主治医生正是陈刚。了解她的病史后,陈刚决定首先帮其树立正确的观念。他送了一本书《甲亢防治210问》,一脸严肃地说:“甲亢患者如果不按时服药,极易导致复发。严格执行医嘱是一个病人首先必须学会的。”

住院半个月,王小姐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一天,她突然接到一个国际长途,居然是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陈刚打来的,专门提醒她别因为工作忙的缘故,又犯老毛病,“一定要按时验血、吃药!”

“那一瞬间,真的感觉很温暖。放下电话,我就想,冲着陈医生的这份无私的关怀,我也要坚持。”王小姐说。

 

(二)

再忙,陈刚每天都要抽时间上网看看。因为他得通过电子邮件指导外地的病号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初期血糖值不稳定,用量很有讲究,考虑到住院费用高,不少患者选择门诊治疗。外地的患者很不方便,租房或往返的交通费用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龙岩的退休教师孙先生,患病后口服三种降糖药,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慕名来到省立医院。经过仔细评估,陈刚同意他进行门诊胰岛素治疗。陈刚将自己的电话和电子邮箱告知孙先生,让他随时告知最新检查结果。

在陈刚的指导下,孙先生的病情渐趋稳定。日前,记者拨通了孙先生的电话,他激动地说:“没想到省城的医生这么好!”

 

(三)

陈刚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目前承担着数个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在省立,一名医生完成门诊和病房的工作量就已很辛苦了,为何还自讨苦吃搞科研课题?”

面对记者的疑问,陈刚依然是浅浅的笑。他说,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3类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非传染性慢性病,仍有不少待解之谜。若能了解,对病患来说无疑是福音。“这样的事没理由不做吧?”

“那时间够用吗?”

“挤呗!这些年,我没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除了每天清晨坚持游泳半小时,也没有任何的休闲活动。儿子出生一年多,我陪他的次数少得可怜!”

陈刚说自己是幸运的,在成长中始终得到组织和导师林丽香教授的关心和栽培。“这些年,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如何治学、如何把医学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神圣事业。”

今年初,作为省委组织部选拔的“学术技术带头人”,陈刚被派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师从美国著名的内分泌学专家Alan Permutt教授。7月底,他提前结束了在美国的研究访问回国。报到时,他迫切要求去ICU重症病房工作一段时间。

有些同事不解:“那里的活又累又脏,跟内分泌科的业务联系也不紧,干吗要去?”

陈刚有自己的想法。糖尿病和甲亢会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并发症,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在ICU干上一段,苦是苦点,但能够全面了解、掌握内科危重症的抢救处理,这有利于提高自己内分泌危重症的抢救水平,为患者赢得更高的生存概率。”

在陈刚心中,只有刻苦钻研,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