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新闻动态

捧出神奇的“心灵鸡汤”

发布时间:2007-01-11 00:00  点击数:

访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高

王玲

“王高,男,原福州市精神病院现福建省立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经过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5年及北师大心理学院研究生班专题训练,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丰富临床经验。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门诊八楼特诊);每周三上午(高干门诊)。” ———引自《福建省立医院专家简介》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正呈现出上升趋势。据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全国约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人,其中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精神疾病总负担已跃居各类疾病之首。因此,心理医生,尤其是有精神科工作背景的心理医生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在很多人心目中,这个职业与其研究的核心内容———精神心理疾病一样,陌生、神秘且难知难解。

在第1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的时候,笔者走访了我们身边的一位资深心理学工作者———我院首位专职心理医师王高副主任,从而对这一职业有了清楚且全新的认识与了解。 

“我们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来治疗病患。”这位从业22年的心理学专家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特点。

与单纯依靠医学技术以解决生理疾病的其他专业医师相比,心理医师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而且能够帮助他们达到治疗目的的“武器”———比如手术刀、仪器和药物,极其有限。在大多数时候,心理医师必须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方法,借助自身的行为及思想来诱导患者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王高曾经为了一位因与领导处理不好关系而陷入心理障碍的素不相识的来访者而专程拜访那位领导,根据自己所发现的问题症结与其沟通,最终成功帮助那位来访者摆脱了心理困境。

“我们一般不把上门求医的人称为‘病人’或是‘患者’,而是把他们叫做‘咨客’或者‘来访者’。”王高说,“因为心理或精神问题是很难简单界定的。”

在王高看来,心理治疗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医师必须进入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无条件地接受对方,进行无形、无声的“PK”,以达到帮助病患的目的。此外还必须做到绝对严格地保护患者隐私。因此,医师自身的心态调节格外重要。

王高告诉我们,除了上述原因,还由于心理医师比起其他专业医师和其他职业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可能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都要大得多,因此从职业需要和自身保护两方面出发,在发达国家,心理学领域里都设有专门的“心理督导”。这些“督导”不接受普通病患求诊和咨询,而是专职为从业心理医师进行心理干预和引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保持状态。一般一名心理医师每为病患进行累计5小时的心理治疗,就必须接受1小时的“心理督导”。而在我国,由于受到心理学发展现状的制约,这样的“心理督导”还非常“稀有”,而我省则根本没有。于是王高便根据自己在德国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召集了一帮圈内同行兼好友,定期聚会,相互“督导”。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王高如是说。

“另外,我还主张‘用肌肉拯救灵魂’。”这位略显瘦削却身板结实的中青年专家笑着道出了自己的另一句“至理名言”。 

王高通过工作中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发现体育运动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有着神奇而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他不仅自己是个体育运动的忠实爱好者,同时也将其运用到心理治疗工作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面对面的交流,也是王高非常提倡的心理治疗形式。

王高曾经接诊过一位躁狂抑郁症患者。他利用社会关系,长期与北京、上海的知名心理学专家电话沟通以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均无明显效果。当他慕名求诊于王高并企图继续采用“电话疗法”时,却遭到了坚定的拒绝。因为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王高认为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患者。于是这名患者只好利用国庆长假从厦门赶到福州。而王高也牺牲自己的休假时间为其认真诊疗。最后采用“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的方式成功治愈了这名患者。(未完待续)

“如果把我们比做医生,那么我们每天面对的疾病恐怕都是‘非典’。”谈起眼下要求越来越高,更新越来越快的信息管理工作,张琼瑶这位年轻的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唯一的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医院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卫生信息协会信息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打出了这样一个十分形象的比方。

有着十几年从业经历的张琼瑶堪称我院信息工作进步与发展的开拓者和见证人。从九十年代初只有一个房间、几名员工、几台机器的“电脑室”,到现如今总面积三百多平方米,拥有机房、开发室、培训室、维修室、远程会诊中心的独立规范化“信息科”;从向北京、上海等知名大医院学习取经,到接受省内外十余家医院的参观访问;信息科的发展变化是省立医院的数字化建设进程的一个缩影。特别是近5年以来,我院的信息管理工作及其需求保持了速度惊人的飞跃,信息科的工作量也因此数十倍计的翻番。很多人觉得,有了软件公司的介入,医院信息科的存在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摆设”。面对这样的误解,张琼瑶和她的同事们都显得非常坦然。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医院,所以他们甘当不可或缺却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而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有精神科工作背景的心理学专家,王高非常希望社会能够给精神病患者多一些理解和关爱。

“目前人们普遍对精神病人存在歧视,将其视为身边的‘危险炸弹’,对他们采取躲避和拒绝的态度。这导致了精神疾病患者复发率的增高。其实,精神病人分很多种,且绝大部分没有攻击性,不会对他人造成危害。而且他们中很多人的病情是可以有效控制甚至治愈的。他们的康复真正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关心和理解。”

曾经有一名中年患者,已明确诊断出患有抑郁症且接受了王高给予的药物治疗。然而这名患者的母亲却无知而且顽固地认为这些药物会使她的儿子“变成傻子”,坚决阻挠患者服药。最后这名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发展,自杀身亡。而他的母亲依然认为服用那些“疯子吃的药”对她的儿子是有害无益的。

“像这样的病例非常可惜。本来只要坚持服药,这名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这都是由于老百姓们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误区酿成的悲剧。”谈起这个问题,王高一脸的无奈和惋惜。“精神和心理疾病实际上是一回事,叫法不同而已,根本没有常人想象的那么可怕。好在,现在的青少年已经比他们的祖辈、父辈开明得多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已相当清楚。等到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我们国家心理学的春天就来到了!”想到有前景的未来,这位尽职敬业的心理学专家脸上又露出了孩子般喜悦的笑容。

从精神病专科医院医师到综合性医院专职心理医师,王高对于工作环境的改变有着自己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以及医师大都仍以治疗患者的躯体、生理疾病为工作核心,对于患者由于伤病引发或者原先就有的精神心理问题认识不足。不久前,我院外科某患者一直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悸气促,经多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后经王高会诊,原来该患者原先患有抑郁症,其心悸气促症状是手术后停服了抗抑郁药物而出现的戒断反应。后按照王高开出的处方服药当天,症状就得以明显缓解。

在发达国家,专科医师在治疗的同时都非常重视与心理医师配合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促进其身心康复。王高希望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学也逐步能够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从普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到享有声望的资深心理学专家;从最初无法忍受周围人看待自己职业的异样眼光到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职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找不到几本像样的心理学专业书籍的惨淡情景到目前逐渐发展、前景看好的心理学现状……王高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开拓性的科学。它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更能够惠及众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且掌握这门科学,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地开花。”采访结束时,这位优秀的心理学工作者真诚地道出了自己的希望。(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