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医院正式成立了重症外科(SICU),并对有20多年的内科ICU重新进行了资源整合,建立了重症内科(MICU)。
重症外科(SICU)前身是心外科ICU、普外科ICU、胸外科ICU和神经外科ICU,病房为万级层流病房,隔离正压和负压房间4间,设定床位22张,采用了德国TRUMPF双臂多功能吊塔,日本巴乐梦多功能床,Philips MP60监护仪及Philips多功能中央监护站。重症外科是医院术后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的场所,面向全院外科系统收治重症患者,主要包括严重创伤、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脏器移植前后、外科患者合并ARDS、急性胰腺炎、重症感染、复杂疑难大手术后等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支持和加强治疗的患者。
重症内科(MICU)病房为垂直层流病房,共有床位20张,能为危重病、老年等各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顺利治疗提供有力保障。由于重症内科还设有减压病房一间,能很好地对各种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重症内科配备了国际知名品牌的先进ICU医疗设备,如PHILIPS心电监护仪、Servos等多种型号高级呼吸机、中央调控系统等,可为患者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床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床边支气管纤维镜抽吸和灌洗术及持续血液滤过治疗等。MICU成立以来,平均每月抢救急危重症病人达12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92%。
ICU医护人员的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记者从重症外科于荣国主任处了解到,该科室作为对重症病例进行抢救治疗的专门单位,集中了许多高新尖的床旁医疗设备,通过对重症患者的循环、呼吸、代谢、神经、感染等临床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及时发现病人异常情况并做到及时抢救,工作性质使得SICU成为医院最繁忙的临床科室之一。当问到对信息化工作的最大需求时,于主任说:“是赢得时间”。于主任告诉记者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得到检验、检查的结果,可以指导医生快速进行诊治,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二是,ICU病人病情变化快、检查多、医嘱量大,需要在床边查房时调阅病人各种信息,如果不能实现床旁调阅电子病历,而是回到办公室查询信息或查房后再录医嘱,将可能错过抢救治疗的最佳时机;三是,各种医疗文书(如:特护单)记录量更大,护士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记录床旁监护仪和呼吸机数据和把观测数据书写到医疗文书上,如果能把这些时间节省下来,病人将得到更多更好的照顾。
省立医院信息科张琼瑶科长向记者介绍:“我们正是根据ICU医护人员的需求来建设数字化ICU的。之前,也参观和了解了国内其他医院的建设情况,但是我们没有马上找厂家选产品推荐给ICU的领导,而是将ICU医护人员反映的工作需求汇总分析,然后再与厂商技术人员沟通,制定的解决方案再次征求医护人员的意见,确保最终能满足医护人员的需求。经过2年多来的系统运行,可以说达到了最初的建设目标,医护人员很满意。”
数字化ICU建设初见成效,无线移动技术让服务质量再次提升
重症外科(SICU)是省立医院数字ICU的试点,目前实现了监护设备数据自动采集;与HIS、LIS、PACS的无缝集成;无线移动查房和床旁监护。系统运转良好,并且已正在推广到重症内科(MICU)。记者在SICU病房内看到,各种床边监护仪及血气分析等临床医疗仪器可以不间断地将数据实时自动采集到重症监护系统,并实现自动生成特护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体征观察单等护理文书,护士直接在打印出来的单子上签字即可。张科长告诉记者,解决从监护仪上自动采集数据问题,是数字化ICU建设的关键点,省立医院通过从两台中央站服务器采集数据的方法,实现对22台惠普MP系列的监护仪进行生命体征参数采集。记者注意到省立医院ICU病房每两张床间隔墙处放置了一台移动式工作站推车,共13台(因为单间的需一张床配一台),这样配置主要是根据通常一个护士管理两个患者而设置的,同时还为医生配置了2台移动工作站推车,作为医生查房用。
于主任表示在重症病房,目前医护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获取阅患者的检查和检验报告,实现了在病人床旁阅读医嘱、病历、检查检验结果等数据。例如床边拍片后,以前通常是不断打电话询问,靠工人取报告单,时间耽误太多了,现在医生马上就可以调阅影像资料,每天下来就查房一项工作可以节约1个小时左右。护士长在采访中深有感触地提到,数字化ICU和无线护士站的建立,把护士从繁重的手工记录中解放出来,就完成特护单书写一项工作,每天可以节约一名护士的工作量。还有,护士以前记录出入量用计算器算,不但花费了大量时间而且经常出错,现在从医嘱自动生成,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准确无误。(本文转载自《中国数字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