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医院8病区住的多是些八九十岁的老红军、老领导。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打下了江山,贡献了智慧力量,如今大多疾病缠身、行动不便。这些高龄、体衰、多病的“特殊”病号,给8病区医护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他们以“解除患者病痛,挽救病人生命”为己任,用微笑与爱心抚慰每一位老人的心,缔造了一个温馨的心灵之家。
在细节上做工作
8病区共有医护人员15人,主任医师杨津是这个集体的“家长”。从医29年的她,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除定期参与门诊医疗工作外,她还经常受邀参加老区的义诊活动,深受老区人民欢迎。每次她回到当年上山下乡过的平潭县义诊时,当地的百姓都特别地开心和自豪,他们总说“是平潭嫁出去的女儿回来给大家看病了!”
由于干部特诊病房的特殊性、政治性,诊疗和护理工作更需要在“精”和“细”上下功夫。作为主任,杨津每天都早早地来,最后一个离开,离开前还不忘逐一巡视病房,嘱咐值班医生和护士留心跟踪个别重点病患。有时,夜深了她还不放心病人,打电话到护士站了解情况甚至亲自来查看。节假日,大清早来病房查房,已成为杨津的习惯。遇上危重抢救病号,她二话不说撂下一切就赶往医院,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去。看着她常年忙碌的身影,老人们有些心疼:“难得放假了,在家休息着吧!陪陪父母、家人哪!”杨津总是笑着回答:“看了你们再去!”病人的一声咳、一点痛,她都牵挂在心。“杨主任好啊!她待我们真是比亲人还亲!”“她对病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有时,更像我们的女儿,呵!”老人们提起杨津,总是一脸笑意。
每一位病人的病情,杨津都做到心中有数,密切观察。每一位病人的治疗方案,都在她心中盘算着。也因为了然于胸,每次查房,常常不等病号找她,她便能从病号的脸色、声音乃至情绪的细微变化探知病情,及时诊查,调整治疗方案。如,发现病人咳嗽无力痰咳不出时,杨津便亲自示范,教陪护人员如何拍背,帮助病人把痰咳出来。又如,她常常观察病人吃饭、服药,若发现病人有呛的症状,便要求陪护人员密切关注或医嘱采取鼻饲措施,要求护士将药磨成粉喂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稍有疏忽,对于老年病患都可能是致命的。
老同志的病,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高龄老人,多伴有脏器衰竭,一个小病都可能引发全身其他系统的疾病。也因此,在治疗、用药上要特别小心。医护人员往往需要“一个萝卜顶几个坑”。在本专业之外,他们还需要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医护知识和技能。“8病区的医护人员虽然不都是学科带头人,但可以说个个都是‘全科医生’!”在杨津的带领下,不论医生还是护士,工作之余都主动学习相关的医护知识,只为能让病人在这里治疗更放心,为他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用心营造一个家
护士长陈秋华,从事护理工作28年,始终将病人的满意度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担任护士长6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护理管理,努力提高护理质量。“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在陈秋华的带领下,年轻的护师、护士们用热情、细致、周到的护理温暖了每一位患者的心,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每天,都是从一声声“杨老”、“何老”的亲切呼唤声开始她们一天的护理工作。常常不等病号、家属呼唤,她们就主动来到病房。再苦再累再疲惫,她们的脸上永远挂着真诚、甜美的微笑。
一些住在8病区的老干部,因子女忙于工作,无法抽身陪伴在老人身边,更不要说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了。于是,一些本该家属承担的义务自然就落在了护士们的肩上。除了日常护理外,从老人们的吃喝拉撒到心理疏导,护士们都主动担当起来。只要病人需要,哪怕再脏再累的活儿,她们也毫无怨言地做,有时甚至24小时连轴忙,没个歇的时候。老同志年龄大,认知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有所退化,加上病痛的折磨,有时会乱发脾气。这样的时候,护士们总是微笑地承受,耐心地化解,用更细心更贴心的护理来消除他们的痛苦。“老人嘛,有时候像个小孩儿。陪他们多说说话,多聊聊天儿,就好了。”
护理老年病人比护理一般病人工作量要大得多。如,有的病人不能饿,定时备餐喂饭便成了护士们的工作内容;有的病人无法控制内急,她们及时为其换洗擦身;有的病人消化功能弱,便秘难耐,她们俯下身,用手把硬结的屎块一点点地抠出来……对于那些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的危重病人,医护人员更是倾力配合,加倍努力,用更细致入微的服务,帮患者减轻痛苦,让他们最后的时光一样温暖如春。即便老人离世,家属们对于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也总是发自内心地感激。正是出于对8病区医疗服务的认可,一些患者真就把家安在了这里,家反倒成了驿站。一位重病的老干部特意请人制作了一面牌匾,“胜似我家”四个闪亮大字的背后凝结了病区老人多少感动和感谢啊!
根据病房护理特点,护士们改进了10多项护理工作制度,自制了多项护理器具;根据病情提供的特别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危重一级护理和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根据病人需要弹性安排治疗护理时间。一系列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她们先后获得院护理部2008年“平安护理单元”荣誉称号,并在“技能赛”、“礼仪赛”、“形象赛”中获得多项团体、个人奖项。
润物细无声
8病区15位医护人员中,有共产党员6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主任杨津,作为干部特诊党支部书记,始终注重在工作中锻造一支敢打善战的党员队伍。几年来,这支队伍始终保持着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哪里工作累,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党员们总说,面对这些党龄比自己年龄还大的老人,细致周到的工作不止是他们的职业要求,更是他们由衷的景仰外化的行动。
由于干部特诊服务的特殊性,病人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要求是非常高的。支部每年协助完成干部体检2000多人次,副省级以上保健对象、在闽两院院士及其家属年度体检70余人次。任务面前,以党员为主的医疗骨干,主动放弃休息日,提前到岗,做足准备工作。病人每做一次检查,他们从通知病人家属、准备早餐,到及时汇报、组织会诊,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做好,全程陪护。一些在职的保健对象白天工作忙,他们便主动承担夜间诊疗的工作任务,不论白天劳累,刮风下雨,及时为保健对象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在党员的引领带动下,全体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合作,干部特诊工作长期保持病人满意度高、投诉率低的好成绩,多次受到省领导的肯定。近年来,干部特诊支部年年都将医院“先进党支部”的荣誉收入囊中,还获得“福建省卫生厅先进党支部”称号。工作任务重,留给家人、自己的时间自然少了。在党员的感召下,医生护士们生病了往往自己扛着,该做的工作一项也没落下;不得不挂点滴的,就利用中午时间挂,一旦病人有需要,针头一拔又上阵了。都说医护人员的孩子缺少爱,此话真的不假!一位年轻的护士外出参加保健任务,一走就是一个多月,年幼的孩子想妈妈了,在家一个劲儿地哭,瘦了一圈。陪孩子逛公园,上游乐场,更是少之又少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即使是休息时间,我们也必须随叫随到。面对亲人,特别是孩子,我们不无歉疚,但病人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医护人员总这样说。
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接受8病区的医疗服务已有一二十年。用他的话说“我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麻烦也特别多,但医生护士们从来不觉得烦,都很照顾我,这里就像家一样,舒服!”还有一位老干部,每次体检或就诊,就要拉着陪同的医护人员聊个没完,从干革命开始一直讲到改革开放。看着老人激情洋溢的神情,医护人员总是不忍打击他的倾诉的欲望,微笑且耐心地听老人忆往昔。有时工作任务在身,大家只能轮番“接班”,逮到谁“落闲”就谁顶上。老人耳背,听不见,医护人员不得不提高嗓门陪他唠嗑。老人常感慨:“自打老伴去世,想找个人说说话都难哪!儿女们不愿意甚至烦透了听我说这些,还是医院的这些孩子们好啊!”
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深入人心的服务,点点滴滴,春风化雨般烙在每一位患者的心田。“这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他们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这是8病区所有患者发自内心的赞扬。白衣天使们用精湛的医术、贴心的服务昭示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诠释了省立医院“精于医术,诚于医德”的院训,更体现了当代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高尚医德。(原文刊登于《党的生活》2009年第10期,转载时有所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