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溯历史,筹建福建省立医院的动议源于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1935年4月,由胡先生捐资,当时省政府成立筹建处,在福州吉祥山创建福建省立医院。经过近两年的建设,1937年5月1日正式启用,开始收治门诊病人,9月1日,住院部开始收治住院病人。同年10月,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成立,遂将福建省立医院隶属该校作为实习之所。

胡文虎(1882.1~1954.9),客家人。爱国华侨,南洋著名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被称为南洋华侨传奇人物

福建省立医院福州吉祥山旧址原在地“武圣庙”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7月,医院随“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相继更名为福建省临时医院、福建省立永安医院和福建省立第二医院。另外一部分迁往南平、沙县等地,成立南平分院、省立医院沙县总院。南平分院后更名为福建省立第一医院。原福州吉祥山院址在日机轰炸中化为废墟。
福建省临时医院在城关晏公街李家大坪设门诊部,下渡设住院病房。次年成为卫生处附属医院。1941年,更名为省立永安医院。1943年更名为福建省立第二医院。当时,医院医生不过十位,他们中有车启霖、赵修颐、童国瑔等几位,护士也极为稀缺,病房护士仅七八位。医院设有皮肤科、妇婴科等,倡导新法接生。

福州吉祥山福建省立医院旧址门诊部、办公室被炸后的情形

福建省立永安医院晏公街门诊部

永安市晏公街福建省立永安医院门诊旧址(2007年已拆除)
1945年,抗战胜利后,医院回迁至福州“将军府”今址,更名为福建省立福州医院。永安留有部分人员,设立永安县卫生院,以后逐渐沿革为现三明市第二医院。
1949年,医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张荣彩担任军代表,车启霖担任院长。
1949年,医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张荣彩担任军代表,车启霖担任院长。

解放军接管省立医院时的军代表张荣彩,后任省卫生厅副厅长、厅长等职

医院一角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医务人员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同时军管会对医院进行了思想和组织整顿,调整医院布局,增办了病床,添置了医疗仪器,充实领导力量和卫生技术队伍,福建省立医院从此结束了辗转搬迁的历史,医院得以迅速发展。

解放初期医院鸟瞰图

解放初期医院外科手术场景
文革期间,因合并、兼并、改组而先后更名反修医院、省第一医院等。
1969年11月8日,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纪要》提出:整顿城市中的医院,彻底改变所谓“城市老爷卫生部”的资产阶级医疗作风,面向工农兵广大群众。《会议纪要》下达后,卫生机构撤并,抽调大批医务人员到山区办医院,有的组成医疗队(组)上山下乡,医院许多人员下放山区。
1969年11月8日,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纪要》提出:整顿城市中的医院,彻底改变所谓“城市老爷卫生部”的资产阶级医疗作风,面向工农兵广大群众。《会议纪要》下达后,卫生机构撤并,抽调大批医务人员到山区办医院,有的组成医疗队(组)上山下乡,医院许多人员下放山区。

下派医疗队在农民家中巡诊
医院员工于20世纪70年代在福建省第一医院大门合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6月1日,医院复名福建省立医院,并沿用至今。福建省立医院乘风破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在医疗条件、技术力量、设备仪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创了医院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福建省立医院步入新世纪的基础。

医院员工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医院大门合影

医院首次获评“三级甲等医院”(1995年)
跨入新世纪,医院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紧紧围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医疗“创双高”,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完善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设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体系,致力于质量安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科研、教学等各项事业井然有序、日新月异。
2006年12月,作为省政府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福建省立医院综合病房大楼(3号楼)投入使用,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包括地面19层,地下3层。新综合病房大楼是当时全省乃至华东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病房大楼。
2013年9月,福建省心血管病综合大楼(6号楼)投入使用,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地上19层、地下3层,主要设置心血管内外科病房、特需病房、数字化手术室、CCU、研究室、医技用房等。先后有13个病区搬入新大楼,涉及8个专业700多个病人的搬迁。这是福建省立医院继2006年3号楼投入使用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内病区搬迁。
2014年5月,院前急救部喜迁新址,同年9月底,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省急救中心整体建筑面积增至1.2万平方米。新抢救室床位由原来的9张增加到18张,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经过升级改造,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到院内救治一体化更加完善,各种服务设施更加健全,急诊诊治流程更加流畅。
2014年12月,7号楼(原华侨病房)的整体翻新改造工程完成。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福建省立医院从最初的人才匮乏、设备简陋,逐步发展成为福建省临床诊疗、医学教育、医学科研、预防保健的中心之一。
2006年12月,作为省政府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福建省立医院综合病房大楼(3号楼)投入使用,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包括地面19层,地下3层。新综合病房大楼是当时全省乃至华东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病房大楼。
2013年9月,福建省心血管病综合大楼(6号楼)投入使用,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地上19层、地下3层,主要设置心血管内外科病房、特需病房、数字化手术室、CCU、研究室、医技用房等。先后有13个病区搬入新大楼,涉及8个专业700多个病人的搬迁。这是福建省立医院继2006年3号楼投入使用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内病区搬迁。
2014年5月,院前急救部喜迁新址,同年9月底,急救中心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省急救中心整体建筑面积增至1.2万平方米。新抢救室床位由原来的9张增加到18张,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经过升级改造,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到院内救治一体化更加完善,各种服务设施更加健全,急诊诊治流程更加流畅。
2014年12月,7号楼(原华侨病房)的整体翻新改造工程完成。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福建省立医院从最初的人才匮乏、设备简陋,逐步发展成为福建省临床诊疗、医学教育、医学科研、预防保健的中心之一。

综合病房大楼(3号楼)现门诊大厅
黄丙丁(1901.8—1938.9),福建省晋江人。1925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1930年10月东渡日本留学,主攻皮肤、性病泌尿疾病的防治。

1935年,黄丙丁博士回闽参加筹建福建省立医院,被公推为筹建处主任。1937年奉令负责筹建省立医院具体事宜,并被任命为福建省立医院院长兼皮肤、性病泌尿科主任。1938年9月14日,黄丙丁院长不幸去世,时年仅37岁。黄丙丁院长为福建省立医院的筹建和早期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留学日本期间的黄丙丁院长

1937年,福建省报纸刊登黄丙丁就任第一任福建省立医院院长的照片

1949年,医院实习队合影

解放初期全院员工合影

解放初期小儿内科医师合影

1953年,全院行政人员合影

1956年,闽医16班在省立医院实习结束合影

1957年,送外出学习合影

1962年,二内科启用时全科同志合影

1965年11月,省流动医院全体人员离开泰宁时合影

1969年,内科合影

1974年7月,浦城流动医院医护人员返榕时合影留念

文革期间,医院行政职能科室部分人员合影

1986年,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合影

1992年3月6日,女职工活动合影

2015年,省立金山医院开业前夕全体职工大合影
医院初创

福建省立医院建院时的门诊部,1936年落成,1937年投入使用

1937年8月建成的福建省立医院住院楼,楼前广场塑像为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抗日战争暴发后,被日军轰炸为废墟
战火年代

临时医院的病房(永安下渡)

南平省立医院的旧病房
解放初期
1952年7月,恢复“福建省立医院”名称,建造3层混合结构门诊楼、病房和双层护理楼各1座。
解放初期医院大门

解放初期医院门诊

解放初期内科病房
文革前后
1964年至1984年,新建5层医疗大楼三幢,3层门诊大楼一幢,6层干部病房二幢,放射楼及护校各一幢。病区大楼由甲、乙、丙、丁、戊5幢病房楼组成。甲、乙、丙3幢病房楼建于1964~1966年间,皆为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7238平方米,250张床位。丁楼也是5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250张床位,1973年竣工。戊楼为6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病床100张,1975年竣工。5幢楼二层以上都有联廊相接。
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旧病房
改革开放
20世纪80年代华侨病房,现为7号楼

20世纪80年代旧门诊,1992年拆除重建
1994年,福建省急救中心投入使用;1996年,门诊正式开张

20世纪90年代初福建省立医院全景
世纪跨越

2006年新建综合病房大楼(6号楼)

2013年新建福建省心血管病综合大楼(3号楼)

福建省立医院五四路大门(1号门)

福建省立医院南院鸟瞰图
福建省立医院护士学校,是一所省属的全日制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省立护校的前身是福建省立南平高级护士学校,于1940年秋在南平创办。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至福州。1952年,学校与福建省立医院医士学校合并,一年后独立设置高护班,至1954年撤销。

上世纪60年代二次办学,均以福州二护校名义招生。1972年停办。1975年医院再度办校,改称福建省立医院卫校。1978年第三次办学,改称福建省立医院护士学校。

1982年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办福建省立医院护士学校,属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列入全省招生计划。2000年,因国家办学政策调整,省立护校停止招生。2003年,最后一届毕业生毕业。至此,已有60多年历史的福建省立医院护士学校圆满地划上了句号,为福建省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据统计,自1982年省政府批准复办以来,省立护校先后培养了20届共992名毕业生。


解放前省立护士学校
解放初期省立护校的学生

省立医院护士学校第一届全体同学合影

历任院长、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