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

【汶川十年】这份记忆,让爱不朽

发布时间:2018-05-23 16:36  点击数:

编者按

时光飞驰,十年倏逝。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一场裂变让大半个中国都在颤抖,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汶川,拔地而起的新家园取代了千疮百孔的废墟。岁月的皱褶已掩盖住历史的伤痕,但那些在震区战斗的日日夜夜,那些感动与坚守,还有根植于废墟的人间真情……

历史不会忘却,我们不会忘却。

 

福建省第一批援川医疗队踏上征程

 

队员们在医疗点前合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地震发生后,我院数百名医务人员情系震区人民安危,踊跃报名,主动请缨;首批13名骨干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携带救灾物资赴川救援,足迹遍及都江堰、裨县、汶川等县数十个村庄、社区;并在都江堰灾民安置点成功组建医疗救治站,服务周边2万余名灾区群众,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亲临视察。医院及时发出捐款倡议,院领导、中层干部、护士长带头捐款,全院职工踊跃响应,22个党支部672名党员缴纳特殊党费13万多元,职工捐款72万多元。根据上级统一安排,震区31名伤病员转诊我院,全院上至领导,下到普通员工积极行动,不到48小时就腾出骨二科病房组建“爱心病区”。随后,医院派出两批对口支援彭州医疗队,救治震区居民、带教当地医护人员,接诊患者数万人次,救治危重患者多名,为当地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医疗空白。

 

恶劣的环境 满目疮痍的城市

 

转运病人

  

专门设立“爱心病区”,

处处体现对震区同胞的关爱和祝福

 

为“爱心病区”的伤员欢度生日

 

为即将离开的伤员烹制“太平面”

 

  温

 

林志辉:在震区协助搬运救灾物资的中外志愿者(第三排:林志辉) 

地震发生后的那段日子里,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志愿者在震区克服各种困难甚至危险,投入救灾工作。我们只是当时无数志愿者中的一份子。回想十年前的一幕幕往事,心中还是充满着感动与自豪!

 

徐杰:废墟上的摩托车——照片背后的故事 

5月17日,一早接朱队长通知,我们外科小组一行四人奔赴向娥乡。向娥乡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帐篷立在乡小学的废墟上,小学和边上的幼儿园都已面目全非,操场上的尸体刚刚送走。我们与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配好消毒药品,带着工具跟随一名乡医出发了。

这位乡医走在前面,步子很快,手脚麻利的在操作消毒机。他中等个子,很瘦,满眼血丝,应该好几天没合眼了。我问他家里有没有受灾,他说,乡医院倒塌了,他的医生妻子埋在废墟下面,挖出来时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昨天刚办了后事。我对他的平静心态和对工作的投入表示惊讶。他说,来不急悲伤,很多工作要去做。你看骑摩托车过来的这位医生,他的儿子也遇难了。摩托车停在我面前,骑车的那位医生卸下车后的消毒机,蹲下来立马开始加消毒液。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与责任”的意义。

十年过去了,你们好吗,再次致敬,祝安好!

 

徐杰主任、林海燕护士、江云护士准备消杀物品

蒋俊丹主任、林海燕护士为震区伤员做术前准备

十年转瞬即逝,十年前在震区的经历恍若昨天,悲伤和感动的画面历历在目。在灾难面前,人类引以为傲的文明显得脆弱不堪,但人类的尊严、生命的可贵、精神的强大也往往在灾难发生时显得尤为突出。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甘苦与共,才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

令人感动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字,只是默默地为救灾出资出力,将自己的一腔热血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两名叫陈韬和杨明的志愿者,他们自己主动找到我们,年幼的孩子留给家人看管,每天起早贪黑开着自家的面包车和工具车,免费为我们在都江堰和成都市人民医院之间往返,运送人员和物资。从他们的脸上就可以看出震区人民自强、坚韧、包容、乐观的精神。不知他们现在过得好吗?

铭记伤痛,砥砺前行。愿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吴钢伟: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子

灾区群众还是很乐观,很多设施一点点地完善起来,虽然很简单,但言语间、行动里透出的是他们重建家园的信心。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有时巡诊到哪里,遇到午餐时间,就与灾区群众一起吃点简单的快餐,有什么吃什么,虽苦但其乐无穷。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防病治病工作,我省赴川医疗卫生救援队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每队均携带了大量的治疗药品、消杀药品、医疗器械、卫生防疫器具等。在灾害面前、在特殊的情况下,我们的医疗卫生专家既是专业人员,又担当起了搬运工的责任。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的。

 

徐杰主任、吴钢伟副主任药师帮助当地老人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中,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人们还来不及反应,许多生命就瞬间逝去,还有许多生命在黑暗与光明间苦苦挣扎,苦苦坚持,苦苦等待,然而在这场灾难中,也总有一种力量在震撼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这种力量就是责任,信心,希望和感动。

 

林阳:幸福小镇,祝幸福

在都江堰有一个“幸福中心卫生院”,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灾后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在附近搭起了帐篷成立了“幸福中心卫生院临时救助点”,虽然他们的家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他们没有忘记救死扶伤的天职,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们跟他们一起工作,感受着幸福小镇的温暖。后来无意间经过某部队的驻地,与其中的两名战士聊天,才知道他们从12日至今一直坚守在此,每天工作将近20小时,开展搜救工作,已是多日未与家人联系,但是他们心里想的却是怎样多争取时间多救出一些伤员。“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看似照本宣科,我却在这里亲眼见证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是如何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播撒爱与希望。十年过去了,曾经受伤的幸福小镇,现在应该也恢复往日的幸福了吧。愿以后的日子幸福安康。

 

林海燕:把爱传递下去

2008年5月20日,根据救援指挥中心部署,在队长及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组建了福建省医疗救援队滨河社区医疗点,服务于都江堰市滨河社区安置的震区群众。在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大家不断为群众看病、发放药品、更换伤口敷料,并定期对居住于帐篷的安置人员进行巡诊,特别对老人和儿童进行健康评估,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令人难忘的是,我们通过画画、做手工、谈心等方式为失去亲人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不仅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对我们的工作赞赏有加,并希望我们把这种爱一直传递下去。

 

震区小朋友的画作

苦难与悲痛不是生活的主色调,提起汶川,不为强迫回忆伤痛,只为牢记那一刻,众志成城下的爱与担当。愿这些记忆和画面能给予幸存者勇气,让他们更好的面对生活;给予参与者信念,让他们坚守初心与责任。敬畏生命,让爱不朽!

 

第一批医疗队名单

朱鹏立(队长),林志辉(消化内科),徐杰(骨二科),林飞跃(骨一科),蒋俊丹(麻醉科)、江云(护师),林海燕(护师),林阳(护师),吴钢伟(药师),甘明秀(医院感染管理部),黄守勤(原院办),刘小卫(总务部),林东德(总务部)

第二批对口支援彭州医疗队名单

郑晓春(麻醉科)、李新民(消化内科)、林婉秋(妇产科)、潘小杰(胸外科)、王开宇(神经外科)、叶烈夫(泌尿外科)、杨芳(儿科)、林亚洲(心内科)、杨俊华(总务部)

第六批对口支援彭州医疗队名单

王晓萍(院前急救部)、魏立新(原肾内科)、徐驯宇(胸外科)、林海(消化内科)、蔡淑华(血液净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