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

【医学回眸】31年前 福建省立医院确诊中国大陆首例艾滋病

发布时间:2018-12-04 11:45  点击数:

36岁旅美华侨,“怪病”久治不愈,回国后在福建省立医院确诊为艾滋病,这是中国大陆确认的第一例艾滋病;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医者回忆起当年这段特殊的诊断经历。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起,将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大陆医生自行诊断的首例艾滋病患者,就在福建省立医院。

1987年,36岁的旅美华侨林某(以下均为化名),因为患病在国外久治不愈,回国治疗,在福建省立医院救治。奇怪的病情引起了医院专家们的重视,最终确诊为艾滋病。昨日,小编采访了省立医院当初参与诊断的两名医生,回忆起31年前那个特殊的病例。


求诊国内外多家医院,“怪病”都没治好

当年的主任医师郑育英,今年已经89岁高龄。主管医生郑小敏,如今还工作在临床一线。尽管事情已经过去31年,但当初的一幕幕她们都还记忆犹新。

已经退休的郑育英主任医师

郑小敏主任医师正在看诊

郑小敏还保留着当年的研究报告。她告诉小编,林某的籍贯是长乐,后移居香港,又到了美国当厨师,生活了9年,来医院时36岁。1986年1月,他就总感到身体没力气,拿不动东西,还一直低烧。美国医生诊断他是神经衰弱、过度疲劳、贫血等,却一直没治好。

1986年11月中旬,他回到福建就医,辗转了多家医院,又被诊断为癫痫、红斑狼疮等病,但病情却还是没有好转。次年1月中旬,住进了省立医院。

“来医院的时候特别瘦,看起来一点生命力都没有。”郑小敏说道。当时,林某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低烧不断,眼睛经常黑蒙,看不见东西,有时候还会胡言乱语。据他自己说,半年来他瘦了30斤。

医院给林某做了详细的检查,发现他全身多器官都存在异常:脑萎缩、心包积液、心肌损害、尿蛋白异常……“查哪都有毛病,但各种病却又都对不上号。”郑小敏说,当时医生考虑过胃炎、心肌炎、癫痫等等,但都无法下定论。只能先根据症状,进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


根据症状大胆猜想,最终确诊艾滋病

“会不会是艾滋病?”当时的郑小敏心里浮现出这样一个想法。她说,当时国际上判断艾滋病主要有三大特征:发烧超过一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腹泻超过一个月。她又细细询问了林某一些生活细节,得知在美期间,他曾与当地性工作者发生过关系,符合艾滋病的传染途径。

这让郑小敏有些坚定自己的猜想。她与科主任郑育英一起,把情况和猜测汇报给了当时的钱维顺副院长。  

郑育英告诉小编,那个时候,中国大陆还没有发现艾滋病患者,仅1985年北京接诊过一个来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如果林某真的是艾滋病,就是中国大陆诊断出的首例艾滋病患者。

我院当即请来了传染病院的专家一起会诊,并将林某的样本寄到了北京艾滋病防治工作组。2月初,报告结果显示HIV抗体阳性。几天后,卫生部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专家来到医院会诊,确诊为艾滋病。

“那时候一听艾滋病,大家都吓坏了。我们虽然知道传染途径,也在怀疑的时候就做了一些隔离,但说完全不害怕是假的。不过作为医生,还是要继续照护。”郑小敏说。

确诊后,林某被转到专科病院继续治疗。

郑育英说:“现在社会进步了,大家对艾滋病的认识全面多了,也不会有当年的恐慌。”

该病例发现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向全国各省市进行了通报,并表扬福建省、福建省立医院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随后,当时中新社对外发稿,正式公开本例的诊断情况,向国内人民指出艾滋病已进入国门,引起国内外人民极大关注。该病例的诊疗过程,也总结为论著发表于专业杂志,为国内认识和诊断艾滋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院郑育英、郑小敏也因“我国诊断的首例艾滋病”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诊断国内首例艾滋病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出台《艾滋病防治条例》,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等,在多方努力下,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的交往、交流并不会感染艾滋病,我们没必要、更不应该在生活中、工作中歧视和排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法律的刚性要求。

 

知识链接

什么是艾滋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称艾滋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细胞,破坏或损伤其功能。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发生进行性衰退,最后出现“免疫缺陷”。当免疫系统不能抵抗感染和疾病时,即被认为免疫缺陷。与严重的免疫缺陷相关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是因为这些感染只有在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时才可能出现。

 

什么是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也称艾滋病),是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欧洲艾滋病流行病学监测中心所定义的一个监测术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指艾滋病毒感染的最后阶段,出现20余种机会性感染中的任一种感染,或与艾滋病毒相关的任一种肿瘤,即可定义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艾滋病毒可通过与感染者发生未保护的性交(阴道交或肛交)和口交;输入受艾滋病毒污染的血液;共用受艾滋病毒污染的针头、针具或其他锐器等途径传播。还可通过受艾滋病毒感染的母亲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期间传播给婴儿。

 

艾滋病毒感染者多长时间发展为艾滋病患者?

由艾滋病毒感染者发展为艾滋病患者的时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果没有获得相应的治疗,大部分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5-10年内出现艾滋病毒相关疾病的体征。但是,从艾滋病毒感染者到诊断为艾滋病的时间也可以是10-15年,甚至更长。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通过降低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减缓其疾病进展过程。

 

影响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最常见致命性机会性感染有哪些?

每年约25万艾滋病毒感染者死于结核病。结核病是非洲也是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头号杀手。有3项核心的卫生保健战略可以扭转艾滋病毒/结核菌双重感染的势头:

· 加强对活动性结核病例的发现;

· 给予异烟肼预防性治疗;

· 结核感染控制。

 

艾滋病毒感染者有多少?

根据世卫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估计,截至2008年底约有334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同年,约270万人新感染了艾滋病毒,200万人死于艾滋病,其中28万为儿童。三分之二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生活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我如何才能减少通过性行为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

· 每次发生性行为时都正确使用男用或女用安全套;

· 只采取非插入性的性交方式;

· 对没有其他感染危险行为的同等忠诚的未感染的伴侣保持忠诚;

· 节欲。

 

男性包皮环切术可预防艾滋病毒感染吗?

最新研究提示,男性包皮环切术可减少通过性交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但是,该措施也不是百分百有效的,已行包皮环切术的男性仍可能感染艾滋病毒。如果手术后伤口没有正常愈合,包皮环切术实际上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此外,已行包皮环切术的男性艾滋病毒感染者也可以传染其性伴。

尽管男性包皮环切术不能替代已知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措施,但应考虑作为综合干预策略的组成部分。

 

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有效程度如何?

当前用于预防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毒的安全套都必须是有质量保证的。如在每次性交时都能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则被证明是有效预防男性和女性感染艾滋病毒的措施。但是,除了节欲,没有任何预防措施是百分百有效的。

 

什么是女用安全套?

女用安全套是目前市场上唯一可由女性控制的避孕措施。女用安全套是一种耐磨、柔软及透明的聚氨酯橡胶安全套,在性交前插入阴道使用。它和阴道完全贴合,如果在每次性交均正确使用,则可同时避孕和预防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毒感染。

 

艾滋病毒检测可带来哪些好处?

了解你的艾滋病毒感染状态可获得两大好处:

· 如果你知道已感染了艾滋病毒,则可在出现症状之前获得治疗、关怀和支持,因此可能使生命延长多年。

· 如果你知道已感染了艾滋病毒,则可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传染他人。

 

什么是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艾滋病毒感染。这些药物通过制止或者阻断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过程来抗击艾滋病毒。

 

目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现状如何?

截至2008年底,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有将近40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获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003年以前,药费昂贵、卫生系统基础设施薄弱或不够完善、缺乏经费等因素妨碍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广泛地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治疗。但是近年来,这些国家提高了政治承诺,增加了经费投入,使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可获得性显著提高。

 

艾滋病毒感染可以治愈吗?

艾滋病毒感染不可治愈。但如果坚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治疗依从性好,艾滋病毒在体内的进展可以降到非常低的水平。相应地,艾滋病毒感染者可以保持良好状态,并且保持劳动能力,可以延长生命时间,即使在低收入国家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也可以做到。

 

艾滋病毒感染者还有哪些关怀需求?

除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外,艾滋病毒感染者经常需要获得咨询和心理支持。获得良好的营养、安全的饮用水和基本的卫生条件,也可以帮助艾滋病毒感染者保持高质量的生活。

 

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