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讲堂】医路耕耘七十载 救死扶伤展大爱——潘秀珍教授在2019年中国医师节活动大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19-08-21 15:55  点击数:

什么是好医生?

如何做好医生?

在2019年中国医师节之际,分享潘秀珍教授从医执教七十周年心得,也许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些许体悟。

 

▲潘秀珍教授在2019年中国医师节活动大会上致辞 

潘秀珍,福建省立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八届人大代表。国内知名消化病专家,1974年在省内率先创建纤维胃镜室,福建省胃肠病研究所、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创始人。曾获中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女医师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委员、福建省消化学会主任委员、省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省激光医学会主任委员等职。《中华消化杂志》、《胃肠病学》、《中国消化内镜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腹部疾病杂志》等杂志编委。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

 

各位同仁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庆祝2019年中国医师节,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弘扬崇高精神,聚力健康中国”。今年我也迎来了从医执教七十周年,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起死回生是白衣战士的最大幸福。这是我长期医疗工作中形成的人生格言。我想用一个“爱”字来总结这从医执教的70年。

最初,是对家人的小“爱”,让我选择了学医;之后,是对患者的大“爱”,让我在行医路上,一路耕耘;现在,在大家的关爱中,我迎来了从医七十周年的日子,我想大家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爱我们的省立医院,爱我们的患者,一起携手攻克疾病,履行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常常有人问我,什么是好医生,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其实,做医生最简单的目的就是解决病人的痛苦。医生生涯已经70年了,在这个平凡的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劳动是艰辛的,但当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这崎岖的大道时,我十分充实且幸福。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大学生,是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给了我读医学的机会。

刚到福建省立医院工作时,看到大内科主治医师辛苦的三天值二次夜班,看到年资比我高的住院医生没日没夜随叫随到都毫无怨言,看到主任们身先士卒那么认真、诚恳地培养下一代,我深深地认识到,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全部医学专业知识无私奉献给人民,我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潘秀珍教授获福建省消化病学事业终身成就奖

我从事消化内科一辈子,常常跟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打交道。我想跟大家说,其实在医疗和科研之路上,这两个“不良”也要坚决杜绝。一是“营养不良”,医学之路没有捷径,是要建立在第一手的临床资料收集、科学理论基础上的,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不会“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在省立的大内科时,医师们每次查房前都充分准备,前一天晚上到病房查看病历资料、检查结果,翻阅自己的读书卡片,第二天查房时准确分析病情,每次查房都满满收获。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医学科学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尤其面对生命,要当机立断,准确无误。因此走在医疗知识的最前沿,掌握与疾病斗争的新武器,才能战胜病魔。

另一个是“消化不良”,大内科教导我们在临床工作、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时,无时无刻都要“严谨求实、一丝不苟”,把医学知识“消化”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对一个病人的诊断也许不难,但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表现却未必一样,不能生搬硬套,简单从事,医生要有全面的诊疗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还要有敢冒风险,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分希望要用一百分的力量去救治。

▲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医生是伟大的,为了抢救,为了治病,绝大多数医护人员仍然日以继夜、无悔无恨,年过半百的主任医师、专家、教授,也仍紧张地工作在救死护伤的第一线、辛苦地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我也看到了许多年轻的医生们,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认真负责地挑起了学科建设的重任、临床诊疗的大梁,我还看到了护士的辛苦,长年累月、日夜倒班,默默奉献。

最后,我作为医学前辈,在2019年中国医师节之际,寄语年轻医生,要多一份奉献,多一份爱心,把学到的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医疗卫生事业,给病人献上一份真挚的友情,真正履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让精于医术、诚于医德永远闪光。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与舆论,对医护人员、对医疗卫生事业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和谐医患关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人类的健康幸福奉献更多力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