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7个全国保密宣传教育月期间
中建科工营造
全员学保密、懂保密、会保密、善保密的良好氛围
拍摄“共筑保密防线,公民人人有责”专题微视频
绷紧保密“弦”,筑牢保密“网”
“鸵鸟”心理
不要做“掩耳盗铃”的人
有的同志认为,微信传发信息多如牛毛,有关部门的涉密信息管理肯定不能面面俱到,即使能够全面覆盖,也不过是用关键词简单搜索,只要使用拼音、字母、别字、谐音等方式作一下模糊处理,或者拍成图片、使用语音、转换格式传发,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躲避。
案例:杭州市某局办公室一级调研员李某某,因工作需要,将一份秘密级文件交予借调人员朱某某,供其文稿起草时参考。然而,朱某某却违规使用手机拍摄了该文件的2页内容,并存储在手机中。同年底,他更将这份文件图片发至单位微信工作群,供同事们参阅,导致泄密。此案发生后,朱某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而李某某也受到通报批评并取消了当年评优资格。
捷径心理
省事图便利,泄密就在一瞬间
有的同志只求工作效率,不顾保密纪律,在传达上级精神和领导指示时,觉得使用微信一键发送、静待回复的做法省时省力。
案例:2020年,某单位干部李某通过微信群传达1份秘密级通知,案件发生后被处行政记过处分。李某在接受调查时坦言,其单位在外人员有10多个,手头上事情一多就想走“捷径”。
炫耀心理
别拿“秘密”来“显摆”
有的同志不以保密为责任、却把知密当“本事”,工作中知晓了外界关注的涉密信息,迫不及待地想在微信群“爆料”、在朋友圈发帖,明目张胆地把涉密信息“炫耀”出去。
案例:2017年,某领域改革方案初步确定,某单位干部强某看到后觉得涉及圈内好友的切身利益,就私自拍摄方案草稿,通过微信向好友通风报信,被好友发至其单位微信群,引起疯狂转发和热烈讨论,给改革大局造成严重干扰。
无知心理
无知并非无过
有的同志“身在密中不知密”,认为有些秘密信息没什么敏感性,发到微信上也无妨,殊不知涉密的信息标题也不能随意传播;有的同志认为,微信本身采用了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只要点对点传发信息,就不会泄密;还有的同志认为,自己只是把信息发给同事,不会扩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案例:2021年,某单位工作人员冯某看到1份新出台的涉密政策文件后,通过微信拍照发给同事时某,并再三交代“别往外传”。而时某并未遵守诺言,转而将文件照片发给其他人,最终传播链不断延长、全面失控,冯某、时某均被严肃处理。
保密工作场景,时刻警醒泄密
《“钢”好保密,“构”筑防线》
中建钢构(北方)、中钢检测
保密千防万防,泄密一念之差。风险危险无时无刻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密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作为从业者应时刻谨记。
保密要点:
1.不得将涉密计算机、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不得使用非涉密设备存储、处理秘密信息,使用符合国家保密规范的介质、设备、场所处理相关信息;
2.需要自行销毁少量国家秘密载体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销毁设备和方法,并有专人监销。
3.从业人员应树立保密意识,培养保密习惯。积极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保密综合防范体系,防止泄密发生。
《让保密成为一种习惯》
中建钢构(华东)
筑牢信息化时代下防泄密的思想防线,共同营造良好的保密氛围。
保密要点:
1.禁止将涉密文件、案卷随意摆放在办公桌上。离开办公室时应将涉密文件、案卷存放在保密柜中,集中妥善保存,并随手关门。
2.杜绝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3.不随意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不随便点击各类测试链接或者APP,谨防个人信息泄露或者遭遇木马病毒。
《守牢安全底线》
上海公司
在智能化办公时代,每一次点击、发送、打印、共享、求助AI,都可能无声地打开一扇泄密之门。无论你面对的是屏幕、设备,还是一行指令,保密意识,不能离线;保密规范,不能“共享”。
保密要点:
1.严禁在视频会议中随意共享屏幕,避免保密文件无意泄露。
2.敏感资料不得通过普通网络打印或未授权设备输出。
3.公用电脑设备上严禁处理或存储涉密信息。
4.使用AI工具时须谨慎,涉密信息不得输入、编辑、生成或分析,防止数据被记录或泄露。
保密工作无小事
保守秘密从自身做起
心存戒惧,严守底线
以“万无一失”的责任感
“一失万无”的危机感
切实增强保密意识、防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