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成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三十个年头,而今年的我,不过24岁的年纪。我是一名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一个80后青年,可以说,我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降生,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长大的,我也和大家一起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2003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医科大学,身着白衣,头顶燕尾帽,遨游在医学的殿堂里,从此便携起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大学毕业后我顺利进入福建省立医院工作,我看到了挺拔的高楼、先进的设备、优美的环境———这就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我工作的地方,我深深地为她自豪、为她骄傲。
省立医院建院已经有七十多年了。当我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她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三十年,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前进着。但是,三十年前的省立医院,又是什么样的呢?去年9月,我在参与医院建院七十周年庆典活动时,发现了这样一张老照片(展示图片):狭窄的五四路,坐落着两座只有三层高的门诊楼和住院部,低矮的房屋,破旧的水泥路,简易的设备,定格成了三十年前的省立医院。
一位眼科的老主任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小故事:三十多年前,他还是一名年轻的住院医师,有一次查房,他看见一位母亲手拿用碎布做成的布娃娃,对着还躺在病床上熟睡的孩子说:“你看妈妈做的这个布娃娃多好看啊,等你醒了妈妈和她一起陪着你……”年轻的母亲不知道,这个年仅两岁的孩子已经因为先天性白内障导致眼球萎缩,永远失去了眼中的光明。老主任感慨地说:“以前的医疗技术有限,面对这样的病人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留下不少遗憾。而现在治疗白内障,却只要几分钟的手术时间置换人工晶体,患者一般就能恢复正常视力。这发展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是啊,三十年前病房里那些有限的床位早已无法满足从四面八方赶来求医的人们,三十年前医院里那些简陋的设备和薄弱的技术也再不足以安抚病榻上喘息的患者。唯有改革,唯有创新,才能突破瓶颈,才能快速发展。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而来,医院开始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扩建科室,引进人才,上上下下焕然一新,原有的两座三层小楼的画面像穿越时空隧道一样变成了一幅崭新的图画(展示图片)。同样喧哗的五四路上,省急救中心大楼、先施门诊楼、新综合病房大楼紧紧相连,构成了五四路上一道洁白的风景线。2006年投入使用的新综合病房大楼,包括地面20层,地下3层,是目前全省乃至华东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病房大楼。相同的地点,三十年前后却有着这样不同的风景,这样的变化。现在,新病房里不用在走廊上加床,再没有护士需要在狭窄的过道上打针、换药、行医嘱,再没有护士会在值班室被冬日里的寒风唤醒。因为新大楼宽敞明亮,空气清新,到处充满着阳光与鲜花的味道。与其说是时光的手造就了今天的省立医院,还不如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眷顾着这片大地。而省立医院,仅仅是卫生系统几十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三十年过去了,不少医院拥有了许多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医疗仪器设备,全省医学科研水平逐渐向着更新、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不少项目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你看,从低暗的平房到一应俱全的病房,从简易的设备到先进的技术力量,从九千到三万的护理人员数量的增加……这一个个数字、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图表无不透露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可喜变化,透露着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
生于80年代的我们,是跟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起成长的。或许我们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最好见证。“前人种树,后人遮荫”,今天的我们在上一代人手中捧回的硕果,明天也将在下一代人手中延续。因为我们将带着“白衣天使”的光环把救死扶伤、守护生命的精神代代相传。如果下一个三十年又将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我愿在这幅画上添上一笔浅浅的色彩;如果下一个三十年又将是一部长长的影片,我愿在影片中的每一个瞬间留下最美丽的身影!(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