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省立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媒体看省立

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是他的终极使命,但他从医30年的感悟是……

发布时间:2017-09-01 17:19  点击数:

摘自:2017-08-30  海峡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行医就是做善事!”三十多年前,亲戚的一句话,让林风辉报考了福建医科大学,。他从1987年毕业至今,刚好从医30年。

作为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主任,问他30年从医感悟,他并没有说起惊心动魄的抢救,也没有讲起生离死别的故事,思量许久,说出了这么一句话:“过去想把病看好,现在想把病人看好”。

我们想借由这么一句朴实的从医感悟,让更多患者了解医生,也让大家感知医学的温度。

今年医师节,林风辉作为从医30年代表发言

 

A“不听患者讲完前面的话,后面的话他不会跟你讲”

 

林风辉是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的主任,主任医师。

 

上网查他的评价,都是:

 

“细心、耐心、对患者充满爱心,医术高、医风正、医德好,顶一个。”

 

“我虽然没在林风辉医生那里看过病,但公公婆婆每次看完病,回来时都会说林风辉医生好”……

 

但这么一位受患者推崇的主任,问从医感悟,他竟一时语塞说:“这个还真讲不来喽。做了,就把它做好吧!”

他认为“做医生就是做善事”,为此,微信头像是“善存”二字。

林风辉的微信头像取自他的行医理念

 

他的“善”体现在:善待病人,有足够时间和病人沟通。

 

“你要有足够的时间去跟病人沟通。不能病人话没讲完,你就把处方开好了。你想想,要是你是病人,你能高兴嘛?你一定会怀疑医生是否弄清了我的病,开的处方对不对?这样病人能信任你吗?他不信任你,怎么能好好配合你的治疗,又怎么能看好病?尤其是我们心血管专科,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患病年限长,病史复杂。所以我的门诊半天限号30个,就是为了保证更多的时间了解病情。”

“有时候病人讲很多,但对病情描述都不太准确。讲了一大段,只有最后一句话有用。通常就是这么最后一句话,才是诊断的关键,是调整用药的关键。我也经常会说‘你怎么不早说’。但你不听完他讲完前面的话,他后面的话也不会跟你讲。”

 

A医生眼里不能只有病,没有病人

 

一个好医生眼中并不能只有病,没有病人。

 

林风辉说,以前医生只要看好病,病人的病痛得以解除就行了。现在不但要把病看好,还要把病人看好。换句话说:医生眼里不能只有病,没有病人。病人难受,才找医生。以往我们常说“求医”二字,可见大多数人是不会轻易上医院找医生的。病人既然来了,那一定是有疾苦,自己解决不了才来找医生。所以面对病人,医生首先要充分了解他的病情,他的情感,他的需求。

 

“打个比方,病人血压高,头晕头痛来看病,以前医生只要根据病人病情开出处方,把血压降下来就行了。现在防治高血压的理念得到更新,不但要降压,还要保护靶器官,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但有些病人不理解,为此,医生要了解病人高血压的可能诱因,有针对性的对病人宣讲相关知识,把这些理念慢慢传递给病人。”

 

A方向一致,就奔着这个方向去做

 

和每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一样,林风辉也经历过逐渐成熟的转变,光从讲话方式上就能略见一斑。

他说:“我们年轻那会儿当医生,都是家长似的,都是这样说的,‘你这是肺癌,不切会怎么样,怎么样?你不切的话,我不给你看。你这是高血压,你不吃药,会怎么样,怎么样,你不按照医嘱吃药,你以后别来找我看病。

后来发展到告知式,告诉你风险,你自己定,不再替病人做决定了,我也尽了医生的责任。

而现在是协商式,引导病人,我们把客观情况摆出来。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可能很多涉及到生死,需要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我们在抢救病人的同时,还要找家属谈话,详细解释不同的诊治方案,分析利弊,让病人及家属知情选择。

“我们会告诉家属医生考虑什么,然后也了解病人和家属考虑什么。若方向一致,大家就奔着这个方向去做。”林风辉说,无伦结果如何,一般都能得到理解。

 

A善意提醒家属,让患者更有尊严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观念的更新,缓和医疗逐渐得到认可。

从前,林主任认为缓和医疗和他从事的重症医学是对立的。而从医多年后,他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可能以前做医生就是想治好病,想办法把病人抢救回来,哪怕有心跳就可以。但现在就不是这样了。”林风辉说,在入院初期,家属出于对亲人的情感、对亲人生存的期望,大多数都要求积极抢救,急于要把病人救回来。但是救回来,对病人来说,他本人能否有质量的生活?或者你救了几个脏器回来,能否把一个完整的人给救回来?当现代医学无法使病情逆转时候,作为医生应该尽可能告诉家属,善意提醒家属考虑如何让患者更有尊严,减少痛苦。这时候缓和医疗就应运而生和重症接轨了。”

 


省立新闻

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