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北院)副院长,福建省立医院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教授参会并提交相关提案。会议期间,侯建明教授就医养结合、医患关系、分级诊疗、移动医疗等话题接受媒体采访。
有养有医才能老有所依
侯建明委员从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医养结合话题。这和他的职业有关。作为内分泌科医生,虽然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是他的专长,但眼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为患病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他内心的忧虑就与日俱增。
“目前要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就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要保障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医’,进而真正实现老有所依。”侯建明强调。
虽然医养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养老事业的社会共识,但在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侯建明建议,“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打破条块分割,并在制度设计上对医养结合机构加强统筹管理,制定规范的服务标准以及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加强养老医护人才的培养,并保证这些人才‘有前途’。因为,在现有体制下,医护人员在养老护理机构的发展空间还未从制度上明确,但在医疗机构的职业发展空间却早已制度化,因而医护人员大都愿意留在医疗机构工作,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另外,随着我国老龄化人群日趋庞大,除了政府应该加强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还应该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老年医养事业,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企业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进而最终保障推动医养模式持续发展。”
(来源:人民政协报)
为缓和医患关系支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理念,说明医学是科学、哲学与宗教的结合。医学源于人性的善良,医生的初心是为病人谋幸福。自古以来,医生都是一个备受尊重的职业,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名医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们悬壶济世、妙手回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巨大贡献。
但一段时间以来,医患之间不信任的状态愈演愈烈,逐渐发展到辱医、伤医、杀医,给整个社会蒙上沉重阴影,成为当今社会的顽疾。医患关系紧张,既不利医,使医生这一职业的吸引力下降,造成严重的医疗人才短缺;更不利民,使患者得不到很好的治疗。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局面,但是要根本解决这一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力气。
侯建明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建议,从弘扬尊医爱患优良传统,培育积极向上医学文化做起,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
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医爱患的精神。我国传统文化包含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生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高尚非常丰富的内涵,要大力弘扬并继承下来。在中国,只有医生和老师被民众称为先生,他们启迪灵魂,医治病体,是社会必不可缺的职业。这张照片最近在网络流传,苏格兰医生梅藤更查房时与中国小患者行礼,这一老一小,一医一患的相敬相亲,在今天的背景下,让很多人感慨。
二、舆论媒体要正确宣传引导社会当今医疗现状。媒体要多正面报道我国医务人员在高强度、高压力、低收入的环境下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让社会充分了解医务人员的不易,不应过分强调和渲染医疗队伍中个别医德医风问题。此外还要做好科普宣传,让百姓充分了解目前医疗的局限性,不应夸大医疗的作用,认为医生能够包治百病。
三、医务人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医务人员要提高人文素养,具备一颗清醒的头脑与一副慈悲的心肠。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还不够,尤其是和病人的沟通不到位,往往简单应付或把话说得太满,给日后的医疗纠纷留下隐患。医生的人文素养一部分是体现在与患者打交道的能力上。医生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首先要学会读懂他们每一个人的心。要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多学点心理学知识,知道人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二是多读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窥视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多读书可以帮助医生读懂每一个患者的内心世界。三是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了解社会中各种人的内心活动轨迹。此外,医生的人文素养还体现在其本人的心理素养方面。医生每天面对生死、面对各种风险和压力,医生需要给与患者稳重、自信、处变不惊的职业态度,这样才能增加患者治疗时的信心,同时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四、医学教育应当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医学本身承载着关爱人类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普世”价值,应当是人文精神最浓厚的学科。自70年代以来,世界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人文社会色彩更加突出。这决定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乃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所以,近年来“以人为本”、“医术乃仁术”的呼声渐高。当然对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要对整个医学高等教育体系从提高人文素质的角度作新的审视。
五、医院管理要彰显人文特征。医院是医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医院管理者要给医生创造适合医生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医院对医生都有重学历,重技术,轻人文素质倾向。而医生往往忙于医疗工作,而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提高。医生对检查设备的过度依赖,淡化了医患之间的人性化接触,重疾病治疗,轻人文关怀。医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与医院管理理念和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医院管理首先要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医院所有能够为患者服务的人性化内容,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实施刚性管理,变制度约束为习惯养成,使制度管理体现高层次的人文关怀。同时,医生作为医院员工的核心支柱,在其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医院予以人文关怀。
医者,要同时具备医术及仁爱之心;患者,要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尊重和信任医生的诊疗行为,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定为抵御疾病的利益共同体,让医患关系成为人世间一种最美好的关系。
(来源:农工党福建省委微信公众号2018年3月9日)
健全分级诊疗制度 进一步推动慢性病防治
侯建明委员表示,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健康损害不可估量,是我国居民的最重要死因,但目前对慢病防治的力度还有待提高。
他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慢病防治管理相关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使慢性病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现存的一系列问题。
二是健全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推动慢性病防治。目前全国已有一千多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工作,但如何建立疾病管理规范,尤其是各级医院之间怎样协调合作还需进一步完善。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近年在推动开展的一个治疗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是基于协调参与的骨折后医护模式(骨折后联络服务),对脆性骨折的患者提供标准化医疗服务,以有效减少再骨折的发生。虽然该项目非常好,但由于服务周期长,大医院的医生忙于应付繁重的医疗任务而无法兼顾。应用了医联体的转诊模式后使这种治疗得到了贯彻,与此同时,上级医院安排相应的专家定期到下级医院进行业务指导,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使骨质疏松后骨折患者得到最大程度康复治疗,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
三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新型慢病管理模式。通过移动医疗的管理平台,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实现患者疾病管理的可持续,满足患者离开医院后的医疗服务需求。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落实“慢病下基层,小病在社区”的医疗模式,切实推进分级诊疗的真正铺开。提高慢病管理的医疗信息化水平,利用移动医疗与大数据,解决部分信息数据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医生工作效率,进而优化医疗服务质量。
四是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纳入慢病管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已影响到了上亿中国人,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如此,广大民众仍未充分意识到这种疾病的严重危害,甚至有些人不以为这是种病。因此,建议将骨质疏松纳入慢病防治的范畴,加大对该病防治的宣传和投入,最大限度地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来源:农工党福建省委微信公众号2018年3月10日)
建议填补移动医疗监管空白
移动医疗突破传统医疗方式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促进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已然成为未来就医的一大趋势。然而,在其爆发式发展中,准入制度空白、产业运作商业化、法律法规缺乏、个人信息泄露等弊端逐渐显露。
侯建明委员建议填补移动医疗监管空白。一是明确移动医疗定位,建立我国移动医疗标准体系。通过审批认证流程标准化,提升行政许可标准,保证准入监管,以确保移动医疗服务质量,避免行为的商业化,让其重回公益性质。二是制订并完善法律法规,为移动医疗监管提供完备的法律支持。确立国家卫计委作为移动医疗监管的主体机构,明确包括医生、移动医疗设备、移动医疗应用等监管对象。三是健全监管奖惩机制,调动医生线上响应的积极性。一方面,根据医生的专业等级以及在线时间制定正向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对违反移动医疗法律法规的医生落实与线下相当的处罚政策。四是建立社会监督渠道,在对移动医疗应用中存在风险和质量缺陷进行曝光、监督和示警的同时,加强患者的基础医学知识教育,保障移动诊疗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来源:福建日报)
加快合格医生同质化培养
侯建明委员建议: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目前,我国存在供与需不相适应,医学生培养与医师需求严重不匹配的现象,对于医生的需求,缺乏一个精细化的计划。例如我国全科、产科、儿科、精神科等专科的医疗人才严重紧缺,也已呼吁多年,但目前现状仍然如此。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加强对紧缺医疗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特别是为基层医师提供一体化职业培训。
二,加强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管理。为规培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职业道德环境,以利于对住培医师进行系统、全面、规范、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检查台账查阅、带教老师及学员访谈、经费管理、教学设施实地查看等多个方面,对各地住培基地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筛选合格的住培基地,并加强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动态管理,提高基地管理水平。
三、健全严格的医生再教育制度。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医疗理念和技术的日新月异。要制定严格的再教育考核制度,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定期培训,才能强制性地使临床医师对于日新月异的诊疗知识不断更新。从而保障各级医院的医疗质量,保证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师水平同质化。
四、要给规培医生合理的收入,体现其劳动价值。医学生毕业之后还需要进入规范化培训阶段,这段时间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薪酬差距也是对继续从医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给规培医生过低工资,不仅是不尊重他们的劳动,也是不尊重病人,其结果势必导致优秀医疗人才的逐渐流失。因此,国家和医院要提高规培生薪酬标准,解除其生活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沉下心学习,更好的解决我国医疗人才日渐短缺、优秀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五、坚定不移地保持医院公益性,调动带教老师的积极性。目前承担规范化培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这些医生每日承担门诊、病房、科研等等工作已经不堪重负,还需要分出时间来进行教学。因此,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使规范化培训的医学毕业生真正在1-3年内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是医师同质化培养的重要环节。而这一关键,除了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发挥带教医生的积极性。带教工作不像临床工作,无法进行绩效管理、量化考核,单靠教学补贴很难调动其积极性。应当建立专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成熟完整的教学体系作为支撑。医院可以通过提高教学经费、将教学工作纳入科室和个人绩效并与职称晋升挂钩等方式,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
(来源:农工党福建省委微信公众号2018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