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科健康教育

节气养生——清明

发布时间:2021-03-30 17:23  点击数: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气的养生谚语:清明天凉,雨多湿重;忧思伤脾,多生飱泄;清淡饮食,顾护脾胃。

   起居上:清明时节,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情志上:春季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们不要过于悲伤,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如太极拳等锻炼方式;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

   饮食上: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养生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清明、谷雨前后常常是春雨绵绵、阴冷潮湿、多雨寡照、乍暖还寒,故有“清明时节雨纷纷”之说。民间有清明时节不宜食“发物”的说法,“发物”多指辛温、燥热、助火之品,因春季肝阳旺盛,清明时节雨多风多,与自然界多风相应,进食“发物”易致内风妄动,肝阳化风。所以清明时节可适当清泄肝脏余火,平息肝风。忌食“发物”,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鹌鹑、鹅肉、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