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贵在代代接续
初心,值得代代坚守
他们从小受家庭的影响
长大后
也成为了父母的模样
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听听省立“医二代”们爱的表白
看那一颗颗年轻的心
如何医脉相承
“我的传家宝,
就是长辈们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王欢
心血管内二科医学博士
我们家四代从医,我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我就特别崇拜医生。
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我的父亲联合多学科专家,为一位查出肝硬化、肾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濒临死亡边缘的患者,做了福建首例肝肾联合移植加脾切除手术,术后日夜守在重症病房,足足100多天。如今,20年过去了,这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均创全国记录,在全球也属罕见。
就是这一次手术,我意识到治好一个病人,就能挽救一大家子,父母用医术拯救过不少家庭。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医学的魅力,更深感医患关系的和谐,许多病人、家属和我们成为好友,逢年过节,大家总是相互问候、送祝福,无比温暖。
“我为自己是‘医四代’感到自豪,你们就是平凡生活里我最敬仰的超级英雄!”
“我想学医,
因为非常了解并且依旧热爱”
——郭立成
急诊外科主治医师
我母亲是一名妇产科医生。
从我记事起她就忙于工作,急诊手术、加班写病历和夜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日常,更别说有时间照顾家庭了。因此我从小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还因此培养出独立自主的生活学习节奏。
我高考填报医学志愿的过程,和一般人想的大相径庭。当时所有家人都是建议我学医的,唯独除了母亲。我想这是因为她深知从医的辛酸,舍不得我吃这个苦,她应该还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一条相对轻松的道路。我觉得这也映照出了全社会对医疗行业的普遍印象,外表上是高尚而光鲜的职业,内里却是常人想不到的艰辛和付出。
身为一名医二代,我非常清楚这个行业的个中滋味,但我依然希望能成为一名和母亲一样优秀的医生。借着医师节的这个机会,我想对她说一声:“谢谢您虽然明知前路艰辛,但仍帮我选择的这条医路!”
“披星戴月,只因心中敬佑”
——韩蕾
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我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军医,后来转业来了我院骨科;母亲是妇产科医生。从小到大,父母在我的印象中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忙人,每天早出晚归,做不完的手术,写不完的论文,以及永远滞后的家庭出行计划。在工作中,他们是优秀的医生;然而在生活中,却不是称职的父母,那么少的陪伴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捡来的孩子,这让他们始终感觉歉意满满。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坚持让我选择学医,他说:“医师这个职业,虽平凡却伟大,历经艰辛却意义重大,你来尝试一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现如今从医十数年,我终于理解父亲的话,因为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它承载的是生命,肩负着太多的幸福。
“再一次,我仍会选择从医”
——具明玉
药学部主管药师
父母亲都是临床医生,在我的印象里总是忙碌,白班夜班假日班,班班不息。家事医事救命事,事事忙碌。
小时候不是没有埋怨过,为什么常常半夜起床父母不见了?为什么每年除夕都不能一家团聚?但家庭环境给予我的是自律与担当的言传身教——对工作的负责,对生命的尊重。当填报大学志愿时,从小的耳濡目染,对医院环境的熟悉,让我潜意识里对医疗行业仍心有向往。毕业后当自己成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很幸运出生在医学家庭,并得到了父母的不断引领。
“知识的重量越大,
肩负的责任越大”
——杨林欣
超声科医师
我们家三代从医,我的妈妈是一名医生。印象中的她是个“大忙人”,忙着上班,忙着教学备课,忙着看书、看文献、写医学论文。儿时的我懵懵懂懂,凑过去看那一本本厚厚的“天书”,只觉得头晕眼花。但许是受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我就坚定自己会是一名医生,像妈妈一样治病救人。
后来我进入医学院校读书学习, “学医先学德,待病人如家人”,她的话语总萦绕耳边。我从她身上看到了踏实严谨、认真负责的品质,看到了她对病人的耐心细致和关怀爱护。我明白了医学应是神圣而又有温度的,既要有发现病灶的慧眼、灵巧的双手更要有一颗仁心。
“怎么看待医生这个职业?”
“辛苦忙碌。”
“那你后悔学医吗?”
“从未。”
“医二代”的从医生涯,自带着长辈们的光环,是爱与责任的传承。努力做一个好人,努力做一个好医生。这是行医的朴素追求,也是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执仁心、行仁术的动人写照。
谢谢你们明知道路艰辛,
仍然负重前行。
祝所有医师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