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新闻动态

全省首家胃肠动力研究中心在省立成立  专家提醒: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易被误诊

发布时间:2010-05-07 00:00  点击数:


     

2月25日,我省首家胃肠动力研究中心暨培训中心在省立医院挂牌成立。

据该中心负责人、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林志辉博士介绍,我国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患病率为10%-30%,就诊病人占消化科门诊的50%以上,但很多患者甚至有部分基层医生对此类疾病了解不多而误诊。如果患者有胸痛、吞咽困难、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但各种检查却找不出脏器有病变的,可查查看是否有胃肠动力疾病。

省立医院名誉院长、著名消化内科专家潘秀珍教授在挂牌仪式上发出倡议,希望通过胃肠动力研究中心暨培训基地的建立,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胃肠动力疾病的认知;加大胃肠动力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医师实践交流力度,通过系列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诊疗示教、疾病调研、学术研讨会议等形式,提高我省临床医师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治水平,规范胃肠动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据悉,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等共同开展的“动力中国行”活动于去年底启动,通过在全国成立30多家胃肠动力研究中心暨培训基地,鼓励各地开展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研究,倡导规范治疗、合理用药。 (张清涌 转载自2010年3月1日《福建卫生报》)

相关链接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指以胃肠运动功能异常为主要原因的一类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等。这些疾病的发生除胃肠动力障碍外,可能与内脏感知、精神心理、感染与炎症、神经与激素及免疫功能等有关,有些病人还继发于各个系统疾病,例如糖尿病、甲亢、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该类疾病在临床上常见、多发,会产生一系列症状,包括胸痛、吞咽困难、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客观检查中常常未能证实有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很多病人被诊断为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致使长期服药,反复检查,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加重了心理负担。以下是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

常见症状: 嗳气、泛酸、烧心等,部分病人可发生食管炎、咽喉炎、呼吸道炎症等。主要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减弱,再加上胃排空延迟等因素,导致胃内容物如胃酸等反流至食管或咽喉部而发生。
★功能性消化不良

常见症状: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如溃疡病、胃癌、严重胃炎等)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由于胃张力和胃蠕动减弱,使胃的排空延迟,或胃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导致。
★肠易激综合征

常见症状: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排便费力或排便不尽等不适,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炎症性肠病等。
★功能性便秘

又称为习惯性便秘或单纯性便秘。主要表现是大便不通或粪便坚硬、有便意而排出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在两三天以上排便一次(但应与少数人习惯于二至三天排便一次,而无排便困难者相区别)。这类便秘主要是由于肠功能紊乱引起,而非肠道疾病或全身疾病所致。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方法: 

1.正确认识疾病:通过必要的检查,发现或排除各类胃肠疾病或全身疾病,并加以适当治疗。

2.生活饮食养护:减缓生活节奏,劳逸结合,增进体质。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冷过热的饮食,特别强调三餐要有规律。

3.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合理选用药物对症处理。一般而言,促进和调整消化道的促动力药适用于治疗胃肠运动减弱或协调障碍所致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而医生还会根据腹痛、腹胀和排便情况调整用药。

4.心理咨询或治疗:一些病人由于恐病、恐癌反复检查求医,除了胃肠道症状,许多病人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失眠、健忘、神经过敏、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通过心理咨询来调控情绪以缓解紧张、放松精神以消除心理负担,增强信心以促进康复。伴有神经症的还可配合心理药物治疗。

省立新闻

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