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第一次穿上护士服、戴上燕尾帽站在病房前,这句誓言便不仅是课本上的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化作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头、刻进心里。48周的实习时光,于我而言是一堂关于生命的必修课——在消毒水的气味里读懂责任,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感受重量,更在患者的眼神与泪光中,触摸到护理工作最本真的温度。
初入第一个科室,在心外科遇见了一位人民教师,他坚守岗位近50年,最后因心脏瓣膜病不得不告别他的课堂,他病情较重,只能躺在病床上,常与我述说他曾经任教的经历,细数每个曾教过的学生,他为他所从事一生的职业所骄傲。到后来我跟随老师换了责任组,不再负责他,但有一天我竟碰上了在走廊散步的他,他靠着助行器在阳光下慢慢走着,看见我眼睛一亮,笑着说能走十分钟了,还说学生们寄来贺卡。我忽然懂得,护理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些让生命重新发光的瞬间里,像晨光穿透雾霭,轻轻叩亮希望的窗。
在急诊科的时间仿佛被调成了倍速模式。有一次夜班,原本安静的抢救室突然推进来一名室颤的病人,经过简单的抢救后病人情况好转,因为体格较大,不得不更换袖带,刚好老师让我来,在我更换的途中我听见患者与他妻子的交谈,他安慰着默默流泪的妻子,但是下一秒突然眼皮上翻,开始抽搐,周边的老师立马发现不对,开始心脏按压,推来抢救车,我手足无措,冷汗直流,但是老师们有条不紊地推注肾上腺素准备除颤仪,直到看见监护仪上重新出现规律的 QRS 波群。后来在导管室门口,患者妻子突然抓住我的手,体温透过消毒手套传来:"姑娘,谢谢你!" 那一刻,凌晨三点的灯光显得格外刺眼,却让我第一次真正触摸到生命的脆弱与顽强 —— 原来每个生命都是悬在细绳上的风铃,而我们的双手,就是托住细绳的那片温柔的云。
如果说急诊是与死神赛跑的田径场,那重症病房就是托举生命的恒温箱。在重症病房短短的1个月,我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我见到了瘫痪在床无法言语的病人在听见家属带着家乡话的录音时,被判定为无意识的老人浑浊的眼角,竟慢慢沁出一滴泪水;还有那个午后,原本能自己喝粥的阿姨突然病情恶化,当我跟着老师为她进行气管插管时,她床头还放着半凉的小米粥,勺子歪在碗沿,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在重症病房里靠着营养液维持的病患,我原以为患者是没有意识的,但是有一次晚间护理,擦拭患者手掌的时候,患者的手微微回握,好似对我的肯定,我才明白有的时候不是所有的生命都需要用 "拯救" 来定义价值 —— 当我日常为患者理顺纠结的输液管路,当我用棉垫垫好长期卧床者受压的脚踝,当监护仪的警报最终归于平静,那些被反复校准的参数、被无数次核对的医嘱、被轻轻抚平的床单褶皱,早已在时光里织成一张温柔的网。
我知道,护理从来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史诗,而是无数个温柔瞬间的合集。就像春天里第一朵绽开的花苞,像冬夜里为晚归人留的一盏灯,我们用日复一日的专注与耐心,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病痛的寒冬里,遇见属于自己的春天。而这,便是对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最动人的诠释。
(福建中医药大学 黄雨泽)
一审:穆艳
二审:何萍
三审:金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