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宁夏的余先生(化名)遭遇严重车祸,导致其前臂屈肌群大面积坏死。当地医院评估后认为,他的手部功能恐难复原。怀揣最后一线希望,他辗转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我院。面对错综复杂的神经肌肉损伤,我院骨科徐杰教授团队采用“背阔肌移植术”,将其背部肌肉如精工织锦般嫁接至前臂,在显微镜下如绣花般精密吻合每一根血管与神经。
术后,余先生不仅成功恢复了屈肘能力,更重获了基本的手部功能。这场跨越山海的救治铸就了他与骨科团队之间信任的起点。
二十年后的重逢·信任的延续
时间转眼就过了20年,余先生的生活本已回归平静,然而,因为椎间盘突出症在当地医院做完手术半年后,再次复发,痛苦难忍。这一次,剧烈的疼痛从腰部蔓延到腿部,令他无法行走,当地医院建议行腰椎融合手术。于是,他再次选择飞赴福州。
此时我院的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已发展出成熟的脊柱微创技术体系。自2013年以来已经完成千例以上的微创腰椎融合术,只有两个小口的MIS-TLIF(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
面对余先生复杂的腰椎问题(术后复发、神经根粘连),徐杰主任医师与肖毓华副主任医师为其量身定制MIS-TLIF方案:通过2厘米的切口置入通道,在显微镜辅助下精准分离粘连的神经根,清除病变椎间盘,并植入融合器。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该技术减少70%肌肉剥离,出血量不足50毫升。作为加速康复全国示范中心(全省唯一),得益于医院先进的加速康复管理体系,余先生得以快速康复,术后5天就顺利出院并坐飞机回到宁夏。
科技的温度
显微+微创+美观+快速康复
二十年
两场手术
清晰地映照出
骨科技术的巨大变迁
2004年的背阔肌移植尚属国内前沿技术,需医生具备高超的显微外科功底。
而2024年的脊柱微创手术则融合了通道技术、术中显微镜和精准影像导航,实现"毫米级 " 操作精度。
" 医疗科技的进步,本质是让手术创伤越来越小,让患者恢复越来越快。"徐杰教授解释道。
如今,余先生早已康复出院。他不仅能自如地运用他那双曾被 “ 重塑 ” 的手,为心爱的小孙子亲手制作精巧的木工玩具;也能每天轻松地散步三公里,感受双脚重新踏实地行走在大地上的自由。
抢救运动功能到提升生活质量,医疗的终极目标始终未变。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团队正在将这类复杂病例转化为AI辅助决策系统的学习样本,让更多基层患者受益。
专家介绍
徐杰
副院长
二级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博士后 博士生导师 教授
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主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擅长诊疗:
颅底寰枢椎畸形,脊柱侧弯与后凸矫形,在脊柱微创显微手术手术与椎管肿瘤的微创切除方面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展脊柱机器人手术突破1000例。发明内镜下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率先开展股内侧肌下不切开肌肉的微创膝置换术,率先开展运动学对线膝置换,例数位居全国前列。在臂丛与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方面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带领团队获评加速康复关节外科全国示范中心与突出贡献奖。使学科发展成为福建省骨科脊柱神经与关节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学术任职: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质控委员
福建省创伤质控中心主任
国际AOspine生物力学研究会理事
亚太显微外科联盟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脊柱疼痛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委员,显微神经脊柱外科学组委员
福建省骨科脊柱神经与关节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周四上午、周六上午(东街院区)
肖毓华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擅长诊疗:
颈椎病、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椎管内髓外肿瘤、脊柱骨折等脊柱疾病的微创诊疗。
学术任职:
福建省中西医脊柱微创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肿瘤防治联盟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脊柱退行性变与神经保护学组委员
门诊时间:
周三下午(东街院区)
俞云龙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擅长诊疗:
脊柱外科相关疾病的诊疗,擅长对各种脊柱疾病如脊柱创伤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胸腰椎管狭窄症、脊柱原发肿瘤、脊柱转移瘤、脊柱退行性改变等微创化、阶梯化治疗及老龄人骨质疏松的预防及诊治。
学术任职:
国家级健康中国行动宣讲员
福建省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脊柱医学分会理事兼秘书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分会委员兼秘书
福建省康复医学会修复与重建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医科大学校友会志愿服务分会秘书
门诊时间:
周四下午(东街院区)
撰稿: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 肖毓华
一审:林靖怡 王华炜
二审:陈钰涛
三审: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