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新闻动态

林才经院长在福建医大临床医学急救专业师生见面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0-11-27 00:00  点击数:


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谨代表福建省立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省急救中心和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欢迎大家的到来。与三届急诊专业的158位同学第一次见面,我就感到很高兴,因为你们很精神,也很阳光。有时候一个行动,第一面的感觉就能让我感受到你们的青春活力。第26个教师节刚过,马上就要迎来中秋佳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在这个美好时刻,借2007级福建医大临床医学急救专业的本科生进入临床见习之际,把前后三届的学生都邀请来,新一代、老一辈急救专业人员欢聚一堂,师生见面。省立医院是福建医大的临床医学院,之前也没有把哪个专业的学生召集在一起。这次为何要把前后三届的急救专业同学请来,办这么一个师生见面会呢?因为我是老急诊,有急诊情结,请急救同学来省立做客,也欢迎大家回家,省急救中心就是你们的家!希望你们158位同学永远是急诊的同仁,永远把省急救中心作为你们的学术之家、心灵之家、教学之家和欢聚之家。当然,把大家召集来,更因对大家寄予了厚望。急救,是一门救命的艺术,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急救,事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以及对公民生命保障的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急救,是生产力,是投资环境,是人民群众、社会各界体验社会环境、评价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如此重要、关乎民生的专业,全国并没有几个医学院校专门设置急救专业。南京医科大学曾以民办的方式办过三届,现在已经停办了。我们多方面努力与争取,完成前期工作和教材大纲的编写与具体教学进度安排,申办、组建了急救医学实验室。2007年急救专业申报成功并正式招生,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公办的急救专业成立。可以说这个专业是福建急救的“黄埔军校”,至今已招生三届,即将有55位同学进入临床见习。作为老师,我们爱才心切,唯恐美玉深埋;作为家长,我们盼子成龙,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学生,你们无上荣光,应知来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为自己争光,为急诊界争荣。

在这里,作为一名老急诊,想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福建急诊事业发展的历史,谈谈自己20多年做急诊的感受:

一、曲折前行、不断壮大的福建急救事业

解放前,福建急救事业一穷二白。福建省立医院1937年建立,至今73年,1953年才在门诊部开设急诊室,医生由病房值班医生兼任,护士则由各科轮值夜班,1个氧气筒、几副针筒、2张检查床就算是急诊室的全部家当了。10年之后,急诊室才开始有固定护士,直到1972年急诊室才添置心电图机、电动呼吸机、洗胃机、国产心脏除颤机等必需的抢救设备。1977年,急诊室为了便于呼叫轮值医生,特别安装了一大一小的两种电铃,大型抢救电铃用于呼唤全院抢救小组前往急诊室参加抢救,值班室电铃用于呼唤值班医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人们对急诊医学的认识日益提高,急诊抢救的任务越来越重。1984年4月,省立医院在原急诊室的基础上创建全省第一个急诊科,第一任科主任是游兰姬主任医师,我从医学院调入省立医院后,应游主任的请求到急诊科帮忙,一直干到了现在。当年的急诊科完全是依赖型的急诊科,除了护士,其他医生都是轮转的,但是急诊科做了应有的贡献,也被医院和政府认可。199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了福建省急救中心,1994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福建急救事业步入了新的时代。1997年9月3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开通“120”急救电话。2001年,福建省“120”指挥调度系统升级。2004年,在省急救中心基础上,正式建成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这很不容易,按照国家的规定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要独立成立,不能挂在急救中心,但是我们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认为我们可以加挂,这在全国没有先例,我们靠的是实力。其间,成立福建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创办全国第二家急诊医学研究所,目前是全国唯一的一家。

福建省急救中心是福建急救网络的龙头单位,目前已发展成为有独立建制的全国最大、人数最多、设备先进、技术雄厚、服务优质的依托型急救中心。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新中国福建省急救事业成长壮大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来福建卫生事业走过的风风雨雨。八闽大地上,哪里有疫情,哪里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哪里就有福建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医护人员的身影。他们在各种各样的突发公共事件中,以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出色完成救死扶伤的艰巨任务,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高速、高效、高度责任感,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为抢救伤病员生命、保卫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给人民群众、党和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福建省急救中心应该走什么路一直困惑着我们,福建虽然处于沿海开放地区,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15年前,我们组建福州城区急救网络。省急救中心及19家加盟网络医院,与省卫生厅签署《福州城区院前急救责任协议书》,按照“统一调度,分区出诊”的原则,无条件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与临床运作,从未发生拒绝出车、回车等现象,模式愈趋完善,真正实现了投入少、运转灵、成效好、人民满意的目标,得到国内外急诊急救专家的肯定,一致认为该模式为发展中城市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急救中心或院前急救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模式已被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急救中心所采用,步入全国院前急救管理的先进行列,奠定了福建省急救事业在全国的地位。省急救中心先后被团中央、卫生部、省委、省政府等部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卫生应急先进集体”“福建省110社会联动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防治非典先进集体”“福建省青年文明号活动十年成就奖”“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称号。2009年,我与我的团队为之努力、前后持续11年的研究项目《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在大型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中应用价值研究》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医学科技一等奖。这既是急救中心集体的荣誉,也是对福建急救事业取得成就的最好肯定。

30多年前,当我从医学院毕业时,我梦想着成为一名好医生;1984年我被借到急诊科,一直到今天,在急诊事业上整整干了26年,定下了“高速、高效、高度责任感,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这是集体提出的,也是多年工作得出的工作宗旨。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展示未来,展示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应该对急救事业发展信心百倍,更对前程充分希望。

二、担子重、幸福多的急救专业

在座急诊的同仁们,都是在急诊工作十几年的同事,他们目睹了许许多多的死亡与重生、绝望与希望,体验了许许多多的人间冷暖,他们对急救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悟救人一命功德无量的真谛,更加深刻领会生命无价和急救医务人员的伟大。

我们共同走过的年代是一个“感恩时代”。卫生部陈竺部长在接受央视“共和国部长”访谈时说过两段话:“我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能够成为医务工作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希望这支队伍的所有成员都能够拥有这样一种幸福:当成功地完成一台手术时,当一位患有白内障的老人揭开纱布重见光明时,当全中国95%以上的农民享受到新农合的阳光时……”“当我们不断面对挑战的时候,心里更应该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因为,幸福就是一个人对工作的追求,就是一支队伍对事业的追逐。”我解读一下部长访谈时所说的话,关键就是六个字“担子重、幸福多”。从事医疗工作,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风险高、责任重,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全民健康。,担子重容易理解,“幸福多”,我归纳一下有五多:

幸福一:白衣天使,事业崇高,人人羡慕,这就是幸福;

幸福二:疾病是事业的不幸、家庭的悲哀、国家的灾难。我们医务人员医到病除、让躺着的人重新站起来,让患者重获健康,让伤者重返工作岗位,这就是幸福;

幸福三:在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如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甲流防控等,白衣战士不畏艰险,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屡战屡胜,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这就是幸福;

幸福四:面临新形势、新医改、新挑战、新任务,实现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要创业海西、美化海西、服务海西,这就是幸福;

幸福五:急诊急救工作担子更重,但我感到幸福更多,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救人一命,功德无量,生死关头拉一把,救人于危急之时,我们急诊医学工作者最幸福。

从医36年来,走过风风雨雨,走过坎坷,走过艰难,走向光明,现在虽然已兼任行政岗位有25年,但是我对急诊事业爱得深沉。在急诊事业的奋斗中,我们时有委屈,有汗水,也有泪水,饱尝苦与累,但是我们还是深深爱上这个专业,是这片热土让我们有为、有位。作为急诊界的一个老兵,我感恩这个时代,感恩各位医学前辈,感恩共同走过的各位同仁。我们有幸生在太平的盛世,应该感到幸福和自豪。我对我们这支队伍更有深深的爱,因为我们这支队伍最能吃苦,最能忍受,善于委曲,善于求全,屡战屡胜。我们是不张扬的队伍,是功德无量的队伍,是天天做好事却很少人知道的队伍。

三、急救事业要代代相传

福建急诊事业代代相传,必须有一大批为之奋斗的人才。前几年,省急救中心在对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医院急诊科、ICU调查后发现,全省现有县级以上医院300多家,各级医院都设有急诊科,三级甲等医院都设有ICU,但都缺乏经急救医学专业培训的人才,急救医学本科教育是空白,而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和了解急危重病的理论方面、对急危重病的临床监测和监护知识以及对其诊疗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等方面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培养熟练处理急危重病人的人才就显得十分必要。你们三届同学正是这样的幸运儿,未来可以看到,也坚信你们一定会成长为福建急救事业的骨干力量。在这里,我跟大家回顾急救的创业史,谈自己对急诊专业的感受,就是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能给大家一些启迪,希望大家都能积极投身于急诊这项担子最重、幸福最多的医学事业。作为老兵,有几句话想与大家共勉:

一要牢记急救宗旨。急救中心的服务宗旨是“高速、高效、高度责任感,一切为了病人”。急救急救,急字当头,体现的是速度与效率,核心是“一切为了病人”,基础是“高度责任感”。这个口号经受了几十年、上百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考验,已经成为急救人的自觉行动。落实急救的宗旨,就是要遵守急诊人特有的时间观念———最有时间观念,又最没有时间观念。做急救,几乎没有节假日。凡是有突发事件、重大灾害抢救,我们都要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吃住在医院。可以说,别人可以利用节假日暂且忘记紧张的工作,好好地休息一番,而越到节假日,我们的精神越紧张,越不敢离开岗位,做到白天手机不离身,夜里电话放床头,遇到重大抢救任务,随叫随到,全力以赴。正是如此,我们说急救医护人员是最没有时间观念的人,他们为了抢救生命,分秒必争,生死关头拉一把,他们又是最有时间观念的人,为了抢救生命,常常早上班、迟下班,晚加班,常顶班,是我们急救医务人员的规律。

二要规划自己生涯。人生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追求目标,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对学业、事业要有一个规划。大家作为学生的近期目标应该立足于如何打好医学基础,包括掌握好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好严格的科学态度、严格的无菌观念、严格的操作规程。要高度重视临床见习、实习,因为这是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这阶段学习的好坏,决定毕业后工作处理病人的熟练程度。作为急诊专业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急诊医生基本功要训练好,急诊临床思维必须建立;心脑肺复苏、除颤、生命通道的建立等基本技能必须熟练掌握,要做得比其他医学专业学生好;还要训练好扎实病历书写功底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些今后会成为你们宝贵的财富。远期目标应该是如何当好一个医生,如何发展我们的急诊事业。最后,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胜利”,这是丘吉尔的话。对急救来说,失败就意味着伤残,意味着死亡,所以只有胜利才能生存,只有胜利才能成才,只有胜利才能成功。年青一代除了传统的苦、累、汗水和泪水外,更希望靠你们的智慧、勇气、毅力和策略来赢得胜利,因为这是一个知识的年代,希望你们能成才、成功。建议你们用两节期间,没有看过《亮剑》、《士兵突击》可以看看,体会其中的精神。听听于丹讲论语,学学如何做人,才能更好做事。

三要热爱急诊事业。当了几十年的医生,眼睛里常含有泪水,因为对这个行业爱得深沉,尤其是对急诊事业爱得深沉。医生、护士不可能一夜成名,需要数十年的拼搏,数十年的积累,大器晚成,我们需要更多艰辛的努力和奉献,要成功,就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才能高人一筹;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和慢不得的危机感;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牢记老一辈人成功的秘诀,那就是知识和汗水,就是决不放弃。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列为首位,是我们的必修课,医生鼓励的话可以使病人转忧为喜,让病人精神倍增、病情好转,医生泄气的话,则让病人忧郁、焦急直至卧床不起,甚至危及生命不治而之。药物,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希望同学们在市场经济面前,面对紧张不协调的医患关系,牢记“手下留情、笔下留神”这神圣八个字,热爱我们的事业,热爱我们的病人,合理用好每一种药,牢记做人的底线,决不允许违反党纪、国法、院规,走好人生路。

同学们,再过两年将有第一届急诊医学专业的同学踏入工作岗位,正式成为急诊医学大军的一员,你们是急诊事业的未来,也是福建急救的希望。在这里,我希望在座的老师、同道,都能爱兵如子,盼子成龙,把在座的同学们都培养成技术精、医德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急救专业人才。我也希望同学们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理解我们的期望,不懈怠,不掉队,不落伍,能奋进。让我们师生珍惜相聚的缘分,共创神圣的事业,结下深厚的友谊,留下美好的回忆。希望在座的师生,能永远记住今天我们师生在省立医院欢聚一堂这神圣的时刻。祝愿同学们在急救岗位上茁壮成长,热爱急救工作,从事救命的事业,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走”!

谢谢大家。

省立新闻

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