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省立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立新闻 > 媒体看省立

“冻死”捣蛋心肌 治愈心跳太快 不少老年人心律失常,我省首次采用国际最新的“冷冻球囊消融术”成功治疗“房颤”

发布时间:2014-07-05 00:00  点击数:

 


据5月22日《海峡都市报》A31城事报道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气短,一做心电图,显示“房颤”(即心房颤动)。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除了造成身体不适,还易诱发心衰和脑梗(俗称脑中风)。

前天,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采用一种新技术“冻死”心脏中过于“激动顽皮”的心肌组织,让病人心脏恢复规律的跳动。这种名为“冷冻球囊消融术”的新技术是首次在我省运用。

74岁依伯心跳高达150次/分钟

谢依伯今年74岁,早在10年前,就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原来,他的心跳过快,被诊断为房颤。他常年吃药控制心律。可近段时间,他的房颤还是频频发作,心跳最快的时候高达150次/分钟,有时发作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心脏跳那么快,谁能受得了。一发作,他就感觉乏力、头晕。 

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林教授说,房颤的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但与连接左心房的4根肺静脉异常“放电”有关,从而导致心跳异常。人平静状态下的正常心跳在60~80次/分钟左右,而房颤病人发作时,心跳100次/分钟以上,甚至高达160次/分钟。我省也是“房颤大省”。房颤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衰和脑梗,脑梗的危险率飙升5倍,而且年龄越大,房颤的发病率越高,80岁以上老人房颤发生率高达7.5%。 

陈林教授说,要根治房颤,就要通过手术切断来自肺静脉的电信号。而如今国际最新的技术“冷冻球囊消融术”,就是通过把肺静脉附近的心肌细胞“冻死”,让其失去活性,永远无法“捣蛋”。

充气金属球 “冻死”顽皮组织

5月20日,陈林教授带领的心脏电生理团队成功为包括谢依伯在内的三名房颤患者施行了“冷冻球囊消融术”。在国外,这项技术也是近几年才在大的医疗中心开展,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医院开展,这在福建省尚属首次。 

医生们先在患者大腿上打个筷子粗细的小孔,通过这个小孔,把一根更细的导管伸到患者的左心房里。在数字X成像机(DSA)的导引下,导管来到其中左心房肺静脉的“门口”。医生们触动开关,导管上的“冷冻球囊”就如气球一样膨胀起来。球囊是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球,直径有23毫米、28毫米两种,大概与一颗大樱桃差不多大小。张开后的球囊紧紧地贴合在肺静脉口。 

“冷冻!”陈林一声令下,助手打开冷冻机,冷冻机内的液态氮(一种制冷剂)通过导管迅速输送到球囊里。球囊温度骤降到-40℃以下,大概4分钟后,肺静脉附近的心肌组织就被“冻死”。依此反复,4根肺静脉附近的心肌组织均被“冻死”。这样肺静脉的“异常放电”就不会传输到左心房,打乱心脏的正常跳动。但“冻死”只是使肺静脉失去电活性,不会改变心脏结构,也不影响血流通行。 

每例手术耗时2个小时以内。术后,3名患者房颤再也没有发作。

“烧死”变“冻死”手术更安全

其实,在“冷冻球囊”技术开展以前,传统治疗房颤的手术是采用“射频消融”技术,就是通过高频电流局部加热,把肺静脉附近的心肌细胞低温“烧死”。 

陈林说,这需要“灼烧”上百个点,手术耗时长、操作复杂,还因医生操作水平不同而成功率相差很大。若“灼烧”不完全,可能还需要二次手术。而如今的“冷冻球囊消融术”,改“烧死”为“冻死”,更均匀,更彻底,手术也更安全,病人术中感觉更舒适,没有特别不适感觉。 

他提醒,若市民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做心电图,以便及早诊断,接受规范化治疗,以预防心衰和脑中风。


(海都记者 章微)

 

省立新闻

信息查询